舞龙,这一承载祭祀、祈福意义的传统民俗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地独具特色的舞龙活动中,三林舞龙,又称浦东绕龙灯,以其海派融合闻名海内外,2011年,三林舞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传统民俗表演广受好评,到竞技比赛包揽各大奖项,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带你去感受“三林舞龙”的魅力。
三林老街上,一条舞动的长龙拉开了新春序曲。鼓点起,祥龙跃,伴随着一个个翻腾、游弋的高难度动作,迎来现场叫好声一片。
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林舞龙,也被称为“浦东绕龙灯”。“他是龙王呀,舞起来就像一条龙一样生龙活虎的。”“我也舞龙的,‘老妈妈’女龙队,舞龙时什么也感觉不到了,自己的岁数也忘掉了,开心的不得了。”
舞龙,自古被赋予了祈福消灾的节庆含义。而三林舞龙,又有着些“独树一帜”的海派风格,糅合了包括舞蹈、戏曲、武术等多种技术和步伐。“比如说我们的台步,他的步伐 就是从脚后跟传到脚尖,然后外侧依次着地,甚至有一些艺术体操的动作,还有一些武术。”三林舞龙队队员徐哲锴介绍。
舞龙队教练唐永清,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与三林舞龙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即便已退居幕后,但他依旧琢磨着,怎么才能把这条龙舞出新鲜感,舞出精气神。“摇船、直躺,这都是难度动作,以前都没有的,后面逐步逐步创新过来的,就像摇船舞龙,像不倒翁一样,摇过去摇过来的这种感觉,跳龙是翻滚类的,360度的螺旋跳龙,看舞龙就是顺、畅、圆,龙形越圆越好。”队员徐哲锴也称:“很多规则都是他们起草,他们那一代人建立起来的,真的就是热爱。”
在1995年时,三林舞龙被列入体育比赛项目,三林龙狮队应运而生,后来又被命名为“上海舞龙队”,长期的磨合、练习,让舞龙队练就了一身人龙合一的本事,上海舞龙队横扫全国各个赛事,先后拿下了金牌83枚、银牌37枚。“我记得有一年我们没有拿道具,空手在场中央跟着音乐走了一套,我们把所有表情、步伐、神态全部都做出来了,走完一套,全场掌声,因为被我们感染到。”徐哲锴回忆道。
2010年,三林舞龙,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热闹的舞龙似乎正在淡出现代年轻人的节庆记忆。“以前印象中可能是年龄比较大的在村里面敲锣打鼓,感觉按我们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非常不洋气。”三林舞龙队队员王翘楚如是说。
为了让更多00后、10后也能了解三林舞龙,身为小学体育老师的舞龙队队员王翘楚,主动把校园推广的活揽上了身。 “在音乐上动一些手脚,我可以加入一些剧情,把舞龙这个表演或者一些比赛更偏向于像类似舞台剧的。”
春节前,这场走进校园的舞龙舞狮表演,让孩子们为之疯狂。“以为是机器做的,一开始自己就能动,但是当他们跳到对方身上的时候,我才看到是两个人,非常惊讶。”“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非常佩服。”连外籍教师孙博恩都称“这场表演真的是太棒了”:“我特别喜欢,尤其是他们和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互动,孩子们都高兴疯了,希望通过这样的庆祝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更深的联系。”
场上腾跃的龙,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舞龙带给学生的一种凝聚力、毅力、坚韧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作为一名舞龙传承者所自豪的地方。”三林舞龙队队员王翘楚说道。
看看新闻记者: 邢颖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吕艳
摄像: 夏寅飞 吴佳亮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