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公布了 2023-2024 学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升学不再吃香。2024年,五所名校本科生选择海外升学的比例,要低于2019年。这意味着,更多学生选择留在国内深造。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海归一度变成“香饽饽”。这种现象对于培养顶尖创新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有人选择在海外就业,这都是正常现象。有关名校毕业生“80%出国留学”“80%出国不归”等传言,相关高校予以辟谣。

过去出国留学比较吃香,有其历史渊源和复杂成因;如今国内名校本科生选择海外升学的比例降低——即留学不再吃香,原因值得探究。以北大为例,其本科生选择境外深造的比例从2019年的25.3%降至2024年的18.4%,少了208个人。这一降幅与疫情有关,更与出国留学回报率降低、海归光环褪等因素有关。

可以说,在名校本科生眼里“留学不再吃香”具有风向标效应,即很多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也会参考、效仿,将出国“留学梦”改为国内深造。因为在“留学不再吃香”的背后,从个体观念到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当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家长开始看清形势、回归理性,曾经的出国留学热潮必然逐渐降温。

“经济理性”是首要原因。一般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是要看“产出”的。但实例表明,不少家庭为孩子出国留学是“高投入,低回报”。如,杭州一女生6年花了200万元出国留学,回国工作底薪只有2000元;有人在出国前月薪8000元,留学两年花了40万元,回国后月薪仅6000元。这些案例均引起了热议。

相关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 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海外留学人群的实际平均年薪在2020年为26.82万元,2022年降到24.41万元,2023年上半年仅为20.45万元。2017年就有媒体调查50位海归显示,仅有10%的海归表示对现状满意。有这些前车之鉴,其他名校本科生自然会理性起来。

“用工理性”也是个原因。从用工单位角度来说,过去将职工中的海归比例作为炫耀资本、竞争资本,但如今很多用工单位更务实,喜欢选择适合自己的员工,对海归人才不再那么狂热。这背后,是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是国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接近甚至超越国外,就没必要到海外开阔眼界。

此外,某些国家频繁发生校园枪击案、有的国家对中国留学生入境进行无端盘查以及疫情带来的问题等,都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出国留学的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心存疑虑。反观在国内深造的学生,不仅安全性、确定性很明显,而且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与回报相对能接受,就没有必要远涉重洋去留学当“冤大头”了。

当然,究竟是选择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深造,既要看国内外形势,也要因人而异。当出国留学的不确定性增多,而国内确定性因素多,就应该考虑在国内深造。但如果某些本科生所学专业,国外高校更具优势,出国留学也是理性选择。总之,“留学不再吃香”是好现象,彰显本科生、家长以及用工单位开始理性。

至于多所名校的读研比例上升,这也是基于多种因素作出的理性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眼下就业压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