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AMRT)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艺术品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出品,全球艺术品研究学会中国分会(TIAMSA CHINA)提供学术支持的《2025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根据对全球艺术市场的深入剖析与前瞻洞察,围绕交易市场的变革与韧性、市场的版图变动与战略强化、技术引领艺术生态创新、重塑行业结构与市场地位四个维度,总结出十大关键发展趋势,呈现了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艺术市场。

《报告》认为,全球画廊呈现销售放缓、成本上涨两大趋势。目前画廊的困境,主要源自行业盈利的持续下降,短期内这一趋势仍会恶化。除了销售下降与支出高企之间存在的矛盾,随着市场供需调整与营销模式变化,画廊市场还面临着权利的反转。

全球拍卖市场依旧相对紧缩。为应对行情疲软,国际拍卖行在拓展新客户、维持市场盘局上殚精竭虑。在业务形态上,拍卖公司呈现日常化趋势。对新兴市场的高度关注,是国际拍卖行的现时策略之一。而全球拓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抵消传统市场的萎缩。亚洲、非洲等有潜力地区,包括东南亚的印尼、越南等,中东则是其中焦点。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期规律,主要受经济、政策和艺术品潮流等因素影响。尽管拍卖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韧性与突破。

在市场的版图变动与战略强化方面,《报告》表示,全球艺术博览会呈现扩张态势与活力面貌,其中欧洲版图调整变动,日韩市场再现活力。

作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第三极”,中国香港仍在发挥着全球“中枢”的作用,尤其在连通内外市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未来,国际市场再次押注“中国香港”,市场经营主体则以积极调整为策略,在变化中实现平稳发展。

在技术引领艺术生态创新方面,《报告》指出,美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一为数字化发展,二为文创发展强劲。美术博物馆的融合创新,不仅推动了美术博物馆的数字化、文创化,而且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并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双重激励下,体现出文化自信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

艺术市场或将经历深刻的范式转移,AI技术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动力并全方位重塑艺术市场的各个维度。艺术创作领域的人机协作不断深化,AIGC的发展促使艺术家角色发生多元化转变。创作过程不再受限于传统范式,激发了艺术创新活力,加速了风格演变。AI技术深度整合着艺术市场全产业链,强势嵌入艺术生态主流,打破传统边界,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市场效率与安全性,推动艺术品市场朝着智能化、多元化、规范化的方向进步。

在重塑行业结构与市场地位方面,《报告》认为,艺术跨界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重要趋势,涉及领域从奢侈品、时尚品到奶茶等快消品。在城市更新与艺术乡建中,艺术跨界将艺术元素融入社区规划、建筑设计、公共空间,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艺术跨界的普及为品牌带来了全新活力,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创造了文创、文旅等产业的更多机遇。而随着热潮的兴起,跨界亦呈现泛滥的迹象,浅尝辄止的“蹭热度”、同质化、低质化即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

关注艺术界的“她”力量已成为全球性话题。而从最初的被动赋权,发展到现在更具话语主导地位,女性艺术市场崛起是近年来最具“现象级”的存在。女性艺术市场正经历一场由需求端驱动的反向调整,而这一转变不仅是市场力量的反映,也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变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