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平洋对岸,为巴拿马运河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中国,正全面推进新一轮运河建设。

江淮运河已经全线通航,成为安徽水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陆运河的建设春节假期不停顿,广西的出海通道加快成型。

浙赣粤大运河的规划方案基本敲定,荆汉运河、湘桂运河和河南内河航道网等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有人高呼:在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运作千年之后,中国迎来新的运河时代。



1.运河,内陆交通建设的大动作

近年来,传统的“铁公机”(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有所放缓,但运河建设却悄然提速。

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及河南等中南省份,纷纷布局运河工程。

早在2022年8月,广西平陆运河就已正式开工,主体工程预计2026年底建成。

平陆运河全长134.2公里,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线按内河一级航道标准建设,建成后可通航500吨级船舶,项目估算总投资727亿元。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

广西也正与湖南联手推进湘桂运河的建设。

湘桂运河经湖南永州市江永县进入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全长约300公里,其中湖南段212公里,广西段88公里。

根据初步规划,湘桂运河将按2000吨级航行标准建设,年通过能力约8000万吨,总投资约1500亿元。

湘桂运河建成后,与平陆运河贯通,将纵向贯通长江、珠江及北部湾,使西南、中南地区货物向南入海直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港口,打通南北水运大通道,从根本上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直接通航入海的现状。



2023年8月,安徽投资950亿元的江淮运河正式通航,结束了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水运不畅的历史。

但主干航道建设不过是江淮运河的第一步,安徽计划到2027年江淮干线通航能力全面提升,新增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210公里,江淮运河总水运量超过1.5亿吨。

河南计划投资1400多亿元打造47个内河水运项目,以进一步连接黄河、淮河与长江水运,直接进入长三角地区,畅通物流出海通道,提升自身在国内外贸易中的竞争水平。

湖北规划投资740多亿元建设的荆汉运河,从荆州到武汉,利用原有河道和新挖部分河道,建成一条230公里长、8米深、90米宽的人工河,使长江航道截弯取直,可以行驶万吨船舶,航运效率极大提升。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正在重点推进的浙赣粤运河,更是大手笔的“世纪工程”。

浙赣粤运河由赣粤运河、浙赣运河组成,全长约1988公里。

赣粤运河规划全长约1228公里,江西境内全长758公里,规划投资约1500亿元;浙赣运河规划全长约760公里,江西境内全长410公里,规划投资约1700亿元。



2.运河,历史文明传承的主动脉

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华帝国发展史和一部中华文明传承史。

从东周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运行和发展。

中国的运河实践可以早到大禹治水时期。《尚书·禹贡》中,九州的治理与水系通畅是连在一起的。

大禹治水对河、济、淮、江四渎的改造,以及以河济为中心的自然水道与人工水道相结合水系网络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国运河水系的最早实践。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和交通运输的需要,开始开凿运河。

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运河,就是春秋吴王夫差组织开凿的的邗沟。

邗沟始于扬州、终于淮安,全长170余公里,这条人工水道,连接长江和淮河,也成为中国人工运河的“开山鼻祖”。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运河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开凿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加强了南方地区的统治。汉朝则开凿了鸿沟,连接了黄河和淮河,加强了中原地区的联系。

隋唐时期,大运河建设步入巅峰。

隋炀帝杨广的直接指挥下,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从涿郡(今北京)到余杭(今杭州),由北向南依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约2700公里,成为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长度最长、沿用时间最久,发挥作用最突出的一条运河。

大运河,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弱,但仍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

元朝开凿济州河、会通河等运河,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联系。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海运所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灌溉和排水渠道。



2.运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曾经,运河作为连接南北之间的交通大动脉,对沿线地区的工农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带飞了一波名城重镇。

如今,高铁、公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条件日益完善,大规模修建运河,又将为经济版图带来什么?

首先是降成本。

水运有着低成本、高运力的优势。

水运成本只有铁路运输的30%-50%,公路运输的20%,航空运输的5%,运河建设的发展可以有效拓展水运通道,降低物流成本。

尤其是在粮食、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运输上,运河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升整体运输效率,同时也符合环保低碳的趋势。

其次是补短板。

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但水运体系还没有成网,是交通基础设施中相对的短板。

运河网络的不断完善,可以与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体系,形成互补,构建起更加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还有一点就是促发展。

从短时间来说,运河投资往往都是百亿千亿级别,投资拉动效应明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从更长远来看,运河的建设,让省际之间的物流网络更加完善,也将带动运河沿线的港口、仓储、制造等配套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升级,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者在沿线城市投资布局,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沿线区域的整体增长。

对于已经规划运河建设的省份来说,毫无疑问是“全省的新希望”。

湖北的荆汉运河,规划8米深、90米宽,能够行驶1万吨的船舶,连接荆州松滋市的松滋河口和武汉的东荆河口,长约236公里。

不仅避开了常年淤塞的荆江河段,也让原有水运缩短260公里,减少运输时间约14小时,等于瞬间将长江航运“拉直”。

江西的浙赣粤运河,让江西与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内河相连,极大减少货物的物流成本。

同时,与浙江相连,形成浙赣粤大运河,意味着江西一手紧抓大湾区,一手紧抓长三角,在发展上紧紧抱牢中国两大最具活力经济区域的大腿。

此外,作为中国“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布局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浙赣粤运河建成后将高效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奠定江西在南北水运大通道中的优势地位,形成中国内河水运新格局。

广西的平陆运河,不仅将广西与珠三角地区相连更加紧密,极大促进两地之间的物流运输,让广西更好地分享大湾区发展红利,还能大大缩短南下水路通道的距离,让广西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更加便捷。



一河通,百业兴。

新运河时代,正带来区域增长的巨量“源头活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