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处不胜寒,无论是谁坐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都不可能不猜忌的,在历史上李世民也是一位公认的千古一帝,后世在说到他的时候联想到的不仅是他的雄才大略还有他对于功臣的仁义。



即使是这样的李世民对于臣子也不可能是毫无防备之心的。李世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就是玄武门事变,当年参与事变的都是他的心腹。这件事如此敏感,所以对于没有参与事变的大臣李世民也不可避免地心生芥蒂。

李勣和李靖同是大唐初期的大将,并且这两人也都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但李世民对于两人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李世民一生都在猜忌李靖,却重用了李勣,其中原因何在?



一、战功赫赫

在大唐的这些功臣中,有一位是不同的,这些功臣有伊始就跟随在李渊左右的,还有很多降将,在这些将领中李靖是最不同的,因为他并不是降将,而是隋朝的官员。前文也说了只要是皇帝就没有不猜忌的,即使是杨广和李渊是亲戚的关系,但对于李渊杨广也是存疑的。



是以在李渊去到太原后,杨广就派遣了一人去监视李渊,此人正是李靖。说的是去帮助李渊对抗突厥,实际上就是去监视李渊,将李渊的举动汇报给京城,看看他有没有不臣之心。

随着天下大乱,隋朝的对于地方的掌控也不似之前了,此时“天下苦隋已久”李渊本就有野心,此时他也蠢蠢欲动。



身为近臣的李靖肯定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件事,李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纯臣,即使是他也知道隋朝的统治有问题,但他依旧不愿意背叛隋朝,于是他就决定去京城将李渊意图谋反的事情告诉给杨广。



遗憾的是此时已经有地方势力起兵了,天下大乱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达成,只能被迫留在长安,在李渊攻打下长安后本是想要将他杀了的,但通过李靖的一番话让他动容,并且乱世本就是需要用人才的时候。



再加上向来对人才看重的李世民的求情,最终李渊还是留下了李靖的性命。在这必须要说的是此时掌权的是李渊,所以李靖所投降的也是李渊。这一年李靖年纪也不小了,他投降时就年近半百了。



虽说是年纪大,但他在战场上的成就却是很醒目的,是以在李渊执政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大唐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的,一半是李靖打的。李渊在位时,细算对大唐的贡献李靖是仅次于李世民的。



李渊对李靖不仅是欣赏更是看重,在李渊的口中甚至将他和白起、卫青等人放在同一层面,在李渊看来李靖的能力比这几位战神还要优秀。李靖不仅是在军事能力上很突出,在政治上他也是有着独到的眼光的,被称为王佐之臣,出入将相那也是轻轻松松。



不仅有能力并且还得到了李渊的看重,李世民在起事前就想要拉拢他,毕竟要是能够得到李靖的帮助,那成功的几率也大很多。值得一说的是不仅李世民就连李建成也曾派人接触过李靖想要得到他的帮助。



不过李靖却都拒绝了,他不仅没有选择帮助李建成同样也没有选择李世民,李靖一直都是保持中立的态度。李靖虽说能够出入将相但他本质还是一位军人,在他看来自己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他不想卷进皇室内部的斗争中。



在封建王朝中最害怕的就是站错队,成王败寇对于他们这些站队的也同样是如此,依靠当前李靖的地位和功绩,即使是谁坐上皇位对他的影响都是不大的,他完全是明明有必要去蹚浑水。



若是选择对了那是拥有了从龙之功,但要是选择错了,那也是万劫不复。上文也说了最初李靖所投靠的是李渊,他并非是一直跟随在李世民麾下打仗的,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也并未到那种地步。



但这件事在李世民的心中,他不可能不介怀,毕竟李靖的身份也是很敏感的,首先他是隋朝的旧臣,其次他不是自己的嫡系,所效忠的也是自己的父亲,更重要的是他能力很突出,这样的人也让李世民不得不忌惮。



二、不放心

可以说因为司马懿让后代这些功高的老臣们几乎是没有一位能善终的,对此李靖也是很有话说,上文也说了当年跟随李渊的时候李靖就已经是年过半百了,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李靖已经年过古稀。



即使是放在今天也算是一位老人了,但李靖却没有能安享晚年,贞观十七年太子造反被废。李靖的长子因为和李承乾关系要好,所以年迈的李靖也受到了牵连。本是要将他流放岭南的,但因为李靖劳苦功高于是就改为流放吴郡,也就是今天的绍兴。



第二年李世民要亲征高句丽,在出征前李世民也将所有的安排都做好了,将房玄龄留在了长安,让太子监国,但他就是不放心老将李靖。在出征前,他甚至还特意去了李家看望李靖,此时的李靖因病只能卧床休息。



不过即使是这样李世民也不能放心李靖,面对李靖所说的自己身体不好的话,李世民没有附和,而是笑着表示当年的司马懿不也是又病又老的,但依旧能够给曹魏建功立业。听到这话的李靖当即就表示要跟随李世民出征。



还没有走多远,李靖这一路上就因病休息了多次,李世民就让他留在原地休养,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三、忠诚

与之相比李勣就不同了,李勣是降将,早年他是投靠瓦岗寨的,后来投靠了大唐,虽说是降将但是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对他的印象都很好。李密是他的旧主,即使是到了大唐他依旧不忘报答李密的知遇之恩,这一点也让李渊动容。



更不要说他在战场上的成就也很辉煌,和李靖一样李渊也赐给李勣“李”这姓氏,来表达对他的看重。值得一说的是李勣和李靖在之后的走向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进入大唐的阵营后李渊就将李勣安排到了李世民麾下。



跟着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南征北战,这其中的情谊也是其他人比不上的,就单单是这一份情谊,即使是玄武门之变李勣没有选择李世民,李世民也相信李勣不会选李建成。在大唐建立前李勣一直都跟随在李世民的麾下南征北战。



当然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也找到了李勣想要得到他的帮助,遗憾的是和李靖一样,李勣也拒绝了李世民。其中原因不用说了和李靖的原因是一样的,不过李世民的对李勣的态度和对李靖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是李勣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但李世民对他依旧是重用,首先要说的就是李勣的出身了,李勣是寒门出身,并且他来到大唐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还是在李世民的手下做士兵,对自己下属李世民是有一种天然的信任。



并且和李靖坚定的拒绝不同李勣相对就圆滑很多了,在面对李世民的拉拢时,他并没有坚定的拒绝,而是说了一句似是而非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如若李世民能够成功,他是会鼎力相助的,这句话也让李世民不至于太反感,和李勣相比李靖就直白太多了。



结语

虽说在李世民一朝他和李勣也算是一对君臣佳话,但晚年的李世民对李勣还是起了疑心,尤其是担忧自己年少的儿子掌握不牢李勣,在临终前李世民交代道:不能用之,便杀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