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朋旧友,新春佳节将至,北京陈律师在此提前祝大家阖家团圆、万事如意!节日期间难免涉及一些法律问题,为帮助大家安心过节,我特别梳理了春节期间常见的涉法场景及应对建议,既有法律干货,又含温馨提示,建议收藏转发,以备不时之需。
一、家庭聚会:劝酒有风险,责任需共担**
场景:亲友聚餐时劝酒导致醉酒者发生意外(如摔倒、驾车事故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165条: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共同饮酒人未尽到合理照顾义务(如明知对方醉酒仍放任其驾车),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应对建议:
1. 适度劝酒,不强求饮酒量,关注老人、孕妇及身体不适者。
2. 若有人醉酒,务必安排代驾、护送回家或联系家属,避免其单独行动。
3. 组织者或同饮者留存善意照顾证据(如代驾记录、亲友证言)。
二、消费维权:节日促销套路多,保留凭证是关键
场景:网购年货虚假宣传、预付卡“跑路”、餐饮场所强制最低消费等。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
《民法典》第497条:格式条款显失公平的,可主张无效。
应对建议:
1. 线上购物保留商品详情页截图、聊天记录及付款凭证。
2. 线下消费索要发票或收据,遇“霸王条款”可当场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3. 预付卡消费前核查商家资质,小额充值、尽快消费,降低风险。
三、出行安全:交通事故莫慌张,冷静处理护权益
场景: 自驾返乡遇剐蹭、搭乘网约车发生纠纷、景区人身意外伤害等。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事故后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需及时抢救并报警。
《旅游法》第81条:旅游经营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致游客损害的,应赔偿损失。
应对建议:
1. 轻微事故可拍照取证后移至安全区域协商,争议较大时报警处理。
2. 乘坐网约车全程开启行程分享功能,留存车牌号、司机信息。
3. 景区受伤第一时间联系工作人员,固定证据(如现场照片、医疗记录)。
四、劳动权益:春节加班工资怎么算?
场景:用人单位要求春节值班或加班,却未支付法定报酬。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44条:除夕至初二为法定节假日,加班需支付3倍工资;初三至初六为调休日,加班需支付2倍工资或补休。
应对建议:
1. 保留加班通知、考勤记录及工作沟通记录。
2. 若单位拒付加班费,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3. 协商时注意沟通方式,避免激化矛盾,节后依法理性维权。
五、网络防骗:红包陷阱要警惕,个人信息勿泄露
场景:虚假红包链接、冒充亲友借钱、中奖诈骗短信等。
法律依据: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应对建议:
1. 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不明二维码,谨防“钓鱼”网站。
2. 亲友通过社交软件借钱时,务必电话或见面核实身份。
3. 遭遇诈骗立即报警,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法律是守护幸福的铠甲,而非束缚温情的枷锁。陈律师希望这份指南能让大家在享受团圆之乐时多一份从容,遇事不慌、维权有方。佳节难得,愿我们既能用法律武装自己,也能以包容之心化解琐碎纷争,过个平安、温暖、和谐的中国年!
作者简介:北京陈律师,法学硕士,高级合伙人律师,历任特种部队指挥员,检察官,侦查员,纪检干部,企业高管,阅历丰富,学养深厚,擅长疑难重大案件,多种法律关系交叉复杂案件处理,重信守诺,值得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