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答:离婚时房产如何分配?

离婚时的房产分配需根据房产的出资方式、登记情况、婚姻存续期间贡献等因素综合判断,主要分为以下情形:



  1. 婚前全款购房:若一方婚前全款购房且登记在个人名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离婚时原则上不分割;若婚后加名或约定共有,则可能视为赠与,按共有财产处理。
  2. 婚前首付、婚后共同还贷:房产归登记方所有,但需对婚后共同还贷及对应增值部分给予另一方补偿。
  3. 婚后共同出资购房:无论登记在谁名下,均属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分,法院可能根据出资比例、子女抚养等情况适当调整。
  4. 父母出资购房:若为婚前出资且明确赠与自己子女,属个人财产;婚后出资若无特别约定,一般视为对夫妻的共同赠与。
  5. 农村宅基地房或政策性住房:需结合地方政策和房产性质判定,可能涉及折价补偿或使用权分配。

相关法条依据

  1. 《民法典》第1062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为共同财产,房产婚后共同还贷部分及增值属于共同财产范围。
  2. 《民法典》第1063条
    一方的婚前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离婚时不予分割。
  3. 《民法典》第1087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协议不成的,法院根据财产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78条
    婚前首付婚后共同还贷的房产,法院可判决归登记方所有,剩余贷款由其承担,并对另一方给予补偿(补偿金额=共同还贷部分×房产增值率÷2)。
  5.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29条
    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出资,若无明确约定,婚前出资视为对自己子女的赠与,婚后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

小编总结

离婚房产分配的核心在于区分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法律优先尊重双方协议,若协商不成则需结合出资、登记、婚姻贡献等因素由法院判决。实务建议

  1. 签订书面协议:婚前/婚内财产协议可明确房产归属,避免争议。
  2. 保留证据:购房合同、还款记录、出资凭证等是关键证据。
  3. 协商优先:通过调解或律师协助达成协议,成本低于诉讼。
  4. 关注特殊房产:农村房、安置房等需提前咨询当地政策。

离婚不仅是情感分割,更是财产法律关系的重构,建议提前规划、理性处理,必要时委托专业律师介入,以最大限度保障自身权益。

文章原创:https://www.hefeilaws.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