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5年春节期间,安徽宿松博物馆成为县城最红火的打卡目的地。作为备受欢迎的文化殿堂,这里有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有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共生。博物馆与春节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广大百姓在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深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文化交流与传承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安徽宿松博物馆里“寻春”。
宿松县博物馆聚焦春节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正月初一至初七正常对外开放,为广大观众提供丰富的假日文化生活,带给观众更新更好的体验和惊喜,“逛博物馆”成为老百姓不约而同的选择。
“我们是慕名而来,就是来看国宝的。”一对年轻情侣走进博物馆说道,他们口中的“国宝”就是馆藏一级文物——宋青白釉仙人吹笙壶,被称为“安徽省唯一一件国宝瓷器”。壶口开于人物头部的发髻顶端,人物脑后发髻有蜻蜓饰物,表示仙人所佩戴的是玉蜻蜓发饰。人物从脑后至肩部用两根飘带并列的形状作为壶把。人物双手捧笙于胸前,作吹笙状。这件难得的宋代瓷器艺术珍品,其用途被认为是作酒具。
安徽宿松博物馆里“寻春”。
壶的造型取材于《列仙传》王子乔吹笙凤鸣神话故事。王子乔为春秋时期周灵王之子,擅长吹笙,每当他吹笙学鸟鸣时,便会有凤鸟从天而降,随笙鸣起舞。此壶制作精致,造型独特,展现了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是音乐艺术植根于民间生活的生动见证。1994年由耿宝昌任组长的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小组鉴定此壶为一级文物中的国宝级文物,先后被收入黄山书社出版的《安徽馆藏珍宝》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其整幅照片被《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作为封面刊登,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特展。
“今天是百闻不如一见,真是精美极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为观众志愿讲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的特征、渊源、演变,解读其文化内涵,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的变迁。
“我们也是玩了游戏,并从相关宣传报道中得知我们宿松县有两处入选。”站在展柜前仔细端详着眼前的“国宝”,年轻情侣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家乡有这样的文化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
安徽宿松博物馆里“寻春”。
春节期间,宿松县博物馆以“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主题,推出系列新春文化活动,通过沉浸式展览、民俗互动、知识讲座等,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特色,进一步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让春节不再仅仅是物质的盛宴,而是精神的滋养,为市民及游客奉上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节日盛宴。据统计,正月初一至初七,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翻好几番,成为本地市民“文化过年”的热门打卡地。
博物馆主展厅以“宿松千年风华”为主线,展出本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唐宋陶瓷、明清青花瓷及民俗文物400余件和红色革命事迹,通过文物、图片、场景、绘画、模型等形象,结合电脑触摸屏、电视以及其他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对宿松的历史进行全面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宿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没想到家乡历史文化这么丰富,品味文化,感悟历史,享受美好时光,还学到了历史知识。”带着全家参观的市民王先生表示。
惠民服务升级,文化暖意浸润新春。为满足节日参观需求,博物馆实行“提前半小时开馆、延时半小时闭馆”的弹性制度,并为特殊群体增设特殊设施设备,方便观展。践行“人人都是讲解员”“人人都是迎客松”的宗旨,为观众提供参观指引、志愿讲解、便民服务等服务,并在入口、各楼层醒目位置安装参观指示、温馨提示、禁烟等标牌,安排人员定期馆内外保洁,让观众有一个干净、整洁、文明、舒适的观展环境。
“相信随着对中国文化IP不断深度挖掘,更多现代科技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穿透力。”宿松县博物馆负责人说,将以敬畏之心守护好文物的同时,开发文创产品等,促进文物活化利用。(司舜 刘晓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