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春天想要养护好肝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早睡早起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晚上23点至凌晨1点,是肝经运行的时令,如果这个时候能进入深度睡眠,可以很好的养肝血、助排毒。只有肝血充足,肝的各项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

2.调养情绪以养肝

养肝第一法,就是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开心。在情绪养生方面,要顺应立春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可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等调养情绪的方法,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从而促进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目的。


3.按揉穴位以养肝

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的时候,多按揉太冲穴和阳陵泉,这两个穴位组合就像身体自带的“逍遥丸”。每次按揉3分钟,一天可以按揉2~3次,一定要稍微用点力按,有酸胀麻为好。

太冲穴是消气穴,是肝经的原穴,刺激它能平肝泻火、舒肝养血。当生气之后按揉3分钟,可以帮消散负面情绪。


阳陵泉穴,是高兴穴,它为胆经的会穴,为经气聚会之处,刺激该穴可以起到疏肝利胆、振奋肝气,令人心情愉悦。



饮食温补,要多辛甘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春季阳气初生,宜“减酸增甘”,多食辛甘发散、温补脾胃的食物。

温补不宜大鱼大肉,建议吃些新鲜的应季蔬菜,比如韭菜、葱等。喝葱白汤可以益五脏、补气血。


春季选茶,要喝花茶

春季正是喝花茶的好季节。菊花有摄纳下降的特点,所以有助于平息肝火,比如口干舌燥、口苦口臭、眼干目涩、头晕头痛、心烦失眠等都可以喝菊花茶调理。


除了直接饮用,菊花茶搭配其他花茶一起冲泡有不同的功效。如菊花和金银花搭配,可缓解风热感冒的发热等初期症状;若和枸杞子或决明子搭配,可缓解眼目昏花的情况;若咽喉轻度发炎,菊花搭配薄荷不错。


春季养阳,要晒太阳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养阳方法——多晒后背。因为背部有督脉,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太阳的时间最好选在上午10~11点之间,此时阳光比较充足,光线也比较柔和。不过,不建议隔着玻璃晒太阳。


少酸多甘,助阳养肝

中医理论认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建议立春饮食应少吃酸性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萝卜生食辛甘而性凉,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时食用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气、祛痰、止咳等功效。


此外,护肝养脾同样重要,可选择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成大枣粥、山药粥食用。


春捂护阳,下厚上薄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这是指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


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毛孔就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宣发,容易产生“阳气郁”的现象。此时,衣着主张“下厚上薄”,以助春阳生发之势。

科室简介

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针灸科常年开展采用传统中医药、针灸、推拿、小针刀技术、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皮内针、艾灸、火罐、刮痧、神经阻滞、中药封包、中药液透药、正骨等方式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疗法及康复护理技术,对多种急、慢性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对脊柱侧弯的矫正及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软组织损伤、面瘫、偏瘫、颅脑损伤、脑卒中、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病等疾病有广泛临床疗效,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拥有全自动电脑电动牵引床、优值牵引、微波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蜡疗机、药物超声透入仪、中频治疗仪、起立床、四肢联动训练仪、肢体气压、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体外震动排痰机、吞咽功能治疗仪等康复治疗设备。



曾丽燕 针灸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针灸协会会员,重庆市推拿按摩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推拿按摩学会第二届理事,重庆市针灸学会经筋专业委员常务委员,重庆市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全国委员。曾在重医附一院、新桥医院、华西医院等进修学习。师承重庆市首届基层名中医董政主任中医师。擅长诊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滑膜炎、腱鞘炎、网球肘、肩周炎、软组织损伤、面瘫、偏头痛、带状疱疹、偏瘫、骨质疏松,局部及全身减肥、神经及关节软骨修复、面部抗衰美容,并对其他科常见疾病如胃痛、慢性胃肠炎、失眠、便秘、痛风、痛经、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症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熟练掌握针灸、拨罐、刮痧、穴位埋线、小针刀、神经阻滞、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术、臭氧大自血治疗及各种理疗仪器的操作,并能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治疗方案。


杨宗胜 主任中医师(针灸方向)

首届重庆市基层名中医,重庆市卫健委保健委专家组成员,首都国医名师韦以宗教授师带徒手法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催眠师协会认证Omni催眠师,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重庆学术部执行主委,重庆市针灸学会理事,原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原南岸区中医院康复科主任。擅长运用中医整脊、正骨、针灸、推拿、小针刀、催眠、粗银针、神经阻滞、神经康复、关节松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青少年脊柱侧弯、眩晕、耳石症、各种软组织损伤、骨性关节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偏瘫、面瘫。创新骨针刀治疗失眠、焦虑、抑郁、耳鸣等疑难杂症。


童琳玲 主治医师

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曾先后于重医附一院、儿童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西南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现任重庆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组委员,国家超声可视化针刀微创技术委员会青年委员。第一作者发表医学论文11篇。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尪痹)、强直性脊柱炎(大偻)、干燥综合征(燥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痹)、系统性硬化症(皮痹)、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注)、痛风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骨痹)等风湿免疫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尤擅长在超声可视下针对引起疼痛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和神经等部位进行精准穿刺、靶向给药或松解治疗,超声可视下行神经阻滞、小针刀手术、关节腔灌注治疗。


闫冬 主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工作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掌握多学科临床知识,参与多项国自然课题。师承重庆市名中医刘仁毅主任中医师,精通中医理论,熟练开展中医正骨技术、中药方剂、飞针等中医技术。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慢性疼痛、偏瘫等疾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