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李玲教授说“中医应该是超科学”,“因为它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其实是自以为是的反科学观点,也是非常愚蠢的观点。
从经验医学,到超越经验医学
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优势。像针灸在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的疗效,已被多项临床试验证实。这表明中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它依然没有脱离经验医学的范畴。而现代医学已经超越了经验医学。
中医理论多源于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像经络学说、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等,都是建立在古代科学知识匮乏,为了寻求答案而做出的初步理论探索——其实是一种自圆其说,即“为什么这个方案有效”——但是它们难以用现代科学的精确实验方法去完全验证和量化。在诊断方面,中医依靠望、闻、问、切收集信息,这些判断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标准化、客观化的指标。同时,中医方剂的配伍和剂量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历代医家的经验传承,不同医家对同一病症的用药和剂量可能存在差异,说明中医尚未完全建立在精准科学实验和数据基础上,所以仍处于经验医学范畴。
现代医学之所以超越经验医学,是因为现代医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研究来探索人体生理病理机制。诊断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如CT、MRI、基因检测等,能获得精准客观的数据,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治疗上,药物研发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从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到多期人体临床试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术操作也有标准化流程和规范,依靠解剖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支撑,基于客观证据和科学原理进行医疗决策,不再单纯依赖个人经验,所以说现代医学已经超越了经验医学。
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现代医学凭借其科学性、系统性和不断进步的特质,逐渐超越了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其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兴起,更是这一跨越的关键标志。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宝贵的临床经验。它基于数千年的实践积累,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像阴阳五行学说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指导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针灸、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疼痛、调理慢性疾病等方面效果显著。然而,中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传承,方剂的配伍和剂量确定,多遵循历代医家的经验,不同医家差异较大,尚未完全建立在精准科学实验和数据基础之上,所以仍处于经验医学范畴。
现代医学中的循证医学理念,强调将临床证据、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与患者的价值观和需求相结合,做出最佳医疗决策。
它不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直觉,而是依靠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证据。在循证医学的框架下,临床医生在治疗患者时,会全面检索和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寻找最可靠的证据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在选择某种癌症的治疗方法时,医生不会仅仅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而是参考大量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等高质量研究证据。这些证据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如果最新的研究表明某种新型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医生会在综合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症等)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这种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案,而不是仅凭个人经验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
从科学严谨的定义和标准来看,“中医是超科学”这种表述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科学是基于实证研究、逻辑推理、可重复性验证的知识体系,通过大量精确的实验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声称中医是“超科学”,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的支撑。
中医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实践经验,但其中部分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目前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并不是用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无法准确验证和量化它们,而是它们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很多现代的中医医生不用阴阳五行理论也能看病,而且疗效都不错。
张洪林研究员
至于经络,中医界权威,中国中医科学院张洪林研究员早就论证其不是必要存在的。
大量的科学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在暗示等心理因素影响下,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类似经络感传的主观感受。比如在双盲实验中,对受试者进行假针灸操作并给予暗示,部分人也声称有气感等感觉,这似乎表明经络感传可能存在心理暗示的成分。张洪林教授之所以持有“经络不是实体存在”这一观点,他是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学视角,经大量研究未发现与传统经络描述相符的特定组织结构,进而认为经络传感是心理暗示引发的反应。
张洪林研究员关于经络传感是心理反应的观点主要内容如下:
从神经系统功能角度:张洪林教授认为针灸得气和循经感传等所有感觉都是已知的神经系统功能。人体在受到针刺等刺激时,产生的各种感觉是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由大脑感知,所以他觉得这些感觉只是神经功能的体现,与所谓的经络无关。
从麻醉实验角度:他以腰椎麻醉的人为例,指出未麻醉时有循经感传,麻醉后就没有了循经感传,以此来否定经络的存在,因为麻醉阻断了神经传入,就没有了感觉,他认为这表明经络感传依赖神经,而不是存在独立的经络系统。
从耳针治疗原理角度:对于耳针治疗,张洪林教授认为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控体系完成的,并非是刺激了经络产生作用,进一步说明在治疗过程中没有经络发挥作用的证据。
对传统经络理论的看法:张洪林教授指出经络是古人在自圆其说,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应该用神经内分泌调控体系来取代经络理论,这样能使针灸疗法与现代科学接轨,实现现代化并提高疗效。
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传统理论是错误的,误以为不能用现有科学解释,就将其归结为“超科学”这种模糊且不科学的概念。这不仅不利于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也容易误导大众对科学的正确认知。同时,将中医与科学对立起来,称其“超科学”,会破坏科学体系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阻碍中医与现代科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进程。
“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认知中的层次演变
在对中医理论及相关思想的探讨中,“天人合一”思想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然而,其在不同认知层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传统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属于传统意义上哲学、玄学或心理学层面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处于较为低级、粗糙的比附层次。
这种思想简单地将人体与宇宙进行类比,认为天上有何种结构,人体中便有相应结构,甚至追求数量上的一致性。例如,古人将天上的日月对应人体的双目,将天上的星辰对应人体的穴位等。这种类比缺乏科学依据,更多是基于主观臆想和朴素的哲学观念。从现代科学角度审视,人体和宇宙的构成、运行机制有着本质区别,单纯的结构和数量对应无法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也难以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所以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明显错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医学和现代中医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理念。
现代医学强调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全方位考量各种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全面的天人合一。
从物理环境因素来看,电磁场、重力等对人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电磁场环境中,可能会干扰人体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电信号传导,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而重力则影响着人体的骨骼、肌肉发育以及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在不同重力环境下,人体的生理反应会有所不同,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身体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就是很好的例证。
化学物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无论是空气中的污染物、水中的化学成分,还是食物中的添加剂、药物等,都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有些化学物质可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但过量摄入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则会导致中毒、过敏、基因突变等健康问题。比如,长期接触重金属化学物质,如铅、汞等,会在人体内蓄积,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
心理因素在现代医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等不良心理情绪,会通过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系统网络,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风险。相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此外,环境中的颜色、气味等因素也不容忽视。不同的颜色和气味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蓝色和绿色往往给人带来平静、放松的感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而某些刺激性气味可能引发人体的过敏反应或呼吸道不适。
现代医学的医生经过大量的专业训练,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会综合考量上述各种因素,而非像一些不实污蔑所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他们从整体出发,将人体视为一个与环境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通过全面分析人体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
现代医学和现代中医所秉持的这种全面、科学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超越和升华,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