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记者 宋翠
“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透颊车……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从上到下,从头到脚,杨佃会针灸手法一气呵成,动作如行云流水,看得人眼花缭乱,不到一分钟,一位患者“插满”了细如芒刺的针灸针。
1月30日,大年初二,早上8时,记者走进山东省中医院扁鹊楼针灸科,针灸科主任、医学博士杨佃会正在为患者施针。
患者是一位中年女士,出汗后出门被风一吹,受凉引起面瘫,诊断是由于劳累受到风邪侵犯所致,发病10天左右,这是第4次到医院诊治。
杨佃会正在给患者针刺。人民网记者 宋翠摄
“中医不愧为国粹,这效果很神奇,明显感觉有好转。”记者询问其感受,她感慨道,刚患病时,内心很惶恐,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没想到自己患上这种病,后来经家人推荐,慕名找到杨佃会,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提到杨佃会,山东针灸界没有不熟悉的,他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针刺治疗中风、面瘫、抑郁症及颈腰椎病变、小儿遗尿等,有一大波“粉丝”,很受患者青睐。
虽然教学任务重,还要带硕士生和博士生,但他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用手中的“毫针”为患者解除病痛。当人们沉浸在合家欢聚的节日喜悦中时,他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每天七点半,提前来到医院,做好迎接患者的准备。
杨佃会在为患者施针中。人民网记者 宋翠摄
“这是一名大夫的职责担当,近期的患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瘫,需要持续针灸,我不能耽误他们治疗。”杨佃会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看到患者通过针刺逐渐好起来,是最大的快乐和收获,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充溢心间。
“上次扎得效果很好!”一位患者是带状疱疹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深受病痛的折磨,不敢坐,特意选杨佃会值班来就诊,“就冲杨主任的针刺手法来的。”
“闭眼,抬眉……嗯,恢复得不错,给爷爷背首诗。”诊室里,来了一位小朋友,由于怕针,杨佃会一边和他聊天,一边趁其不注意,快速地为其施针,等孩子反应过来,针刺已经结束。
“老师,您扎完3号诊室(的患者),赶紧去5号诊室,那边病人等‘半天’了。”在跟诊硕士生的提醒下,忙完一个诊室,杨佃会又来到另外一个诊室,为患者施针。就这样马不停蹄,脚不沾地,从一个诊室到另一个诊室,从一名患者到另一名患者,连口水都来不及喝,杨佃会手上的动作没有停歇过,不是在针刺,就是在为新患者诊疗。
10时35分,46名患者;11时,52名患者;11时30分,55名患者。一上午,记者只是跟访,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但杨佃会依然全神贯注,下针如有神。
杨佃会一边安慰孩子,一边乘其不意,为其针刺。人民网记者 宋翠摄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工程,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具有齐鲁特色的中医药文化高地正在加速形成,中医药真正活起来、潮起来,“一根针、一把草”让患者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调整身体的平衡,是一种“绿色疗法”,越来越受社会认可。
“杨主任非常敬业,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提前到科室。”在跟诊硕士生张昊晨眼里,杨老师既是一位长者,又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医者,他说,有的患者不远千里赶来,由于不了解就医流程,到医院时已经是中午时分,杨主任饭也不吃,就赶紧为其加号施针。最多的一天,一上午来了135人,杨佃会一直忙到下午2点。青岛平度的一位患者,杨主任用自体血穴位注射疗法,3次就治好了其多年的湿疹,腊月二十八,她特地送来锦旗以示感谢。
1月27日,腊月二十八,一位外地患者为杨佃会送来锦旗。受访者供图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因急性腰扭伤,用担架抬来的,针灸完之后,他是自己走着走的。”杨佃会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幕,那一刻,他无比兴奋,幸福感油然而生,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化为甜蜜。
当天,针灸科用了5个诊室,每个诊室有3-5位患者,杨佃会来回转。
一位脑梗恢复期患者,平时在外地工作,趁春节假期来治疗;一位住院患者小腹隐痛,科室会诊前来针刺;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疼得厉害,来医院就诊……下午4时45分,马上到下班时间,又来了一位颈椎病患者,还有不断前来咨询的患者及家属,杨主任一一耐心地为其解疑释惑,并安排为最后一位——第94位患者施针。
下午5时30分,所有的患者满意地离去,杨佃会拖着有些沉重的身子走向更衣室。在医院的走廊里,记者望向他高大的背影,虽然略显疲惫,但步伐坚定,这就是大医精诚的真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