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部战区发布消息,该战区空军某场站奉命参加高原驻训,执行任务分队针对高海拔地区气候特点,科学组训、精心维护,圆满完成了伴随保障任务。


从新闻中的照片可以看到该场站维护的机型是轰六H,橙色圈内是该机的数据传输天线罩。这是用于传输指令控制K-AKD63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的。该弹是轰六H的主要打击兵器,一次能带2枚。根据网络消息,其动力射程240公里,最大射程180公里,携带500公斤的常规装药弹头;具有“人在回路中”功能,说人话就是可以远程操控;不过速度不高,也就马赫数0.7。轰六H使用的KD63是比较早期的型号,后来又开发了红外成像+卫星制导的KD63B,不过这玩意只见过轰六K挂载,一次最多能带4枚,但似乎轰六H不能使用。

从这条消息来看,估计空军在未来的边界作战中将使用轰六H打击国境线以外150公里以内的敌方目标。由于KD63的装药量大,用来打击坚固的点目标是非常合适的。从边界地区的地形条件看,桥梁将是KD63的重点打击对象之一。


下面稍微展开说一下。

由于中印边界都是崇山峻岭,地面道路是保障作战中正常补给的主要手段,即便是游击战也得如此,正规战更是没的说。而且印军目前的部署特点是前重后轻:由于印方的道路交通系统并不完善,其地面部队在复杂地形上的机动性不足以同时应对多方向上的危机,或者说动态反应能力方面是有心无力,也就只能采取在前沿各要点部署较多兵力的“静态”方式。这在和平时期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只要供应吃喝就行了。但战时就不好说了,一是容易陷入机动性更强的对手的突袭和包围之中,二就是补给线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一旦被对手截断或破坏,那就是死路一条。

这种事情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已经发生过了:当时中国军队在东线的第二阶段反击中采取了远程迂回战术,11师的两个团历时七天五夜翻越雪山丛林突然出现在印军第四师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补给线的尾端。前后夹击之下,第四师的抵抗迅速崩溃。大批溃逃的印军官兵由于冻饿交加最终葬身于丛林和山谷中,在搜剿中被俘的那些印军因为有中国军队管饭反倒留了条命下来。


现在,印方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依托山区公路,所以印方战役布势的致命弱点就在于其补给线。其关键要点也就必然是中方打击的重点。而桥梁向来是道路交通的重要节点,一旦垮塌影响甚大:6月23日印度就报道了在中印边界地区的一座桥梁被运载重型机械的卡车压塌的消息。所以,现代战争中桥梁一直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在1952年的“空中绞杀战”期间一直死盯着中朝方面在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上的铁路桥疯狂轰炸。而中方的铁道兵和防空部队也一直在“抢三江”。不难看出,在和印度的边界冲突中,印方桥梁势必也成为中方打击重点。


这种桥未免太好炸了


炸一这样的试试?

不过,桥梁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空袭摧毁的目标,特别是山谷中的桥梁。由于山谷的走向限制了空袭航路的选取。防守方可以把火力集中在两个方向上,完全有可能以火力封死敌机的进袭路线。如果山谷的走向又比较曲折,那就更麻烦了,搞不好投完了弹一拉起就直接撞山了。朝鲜战争中,美军飞行员并不少经历这种死亡冲锋的时刻。所以战后派拉蒙公司出品了一部《独孤里桥之役》,片中作为男主角的海军飞行员最后就是在空袭中被击落。可见空袭一座防守严密的桥梁之难。而且,防守方可以使用的办法很多:可以造假桥,也可以释放烟幕……总之,双方围绕空袭与反空袭可以上演好多精彩戏码,绝不是一些人想象的俯冲、瞄准、投弹、拉起然后就OK了事的。故而使用空地导弹,特别是具有远程操控能力的空地导弹。作战时,KD63可以先被发射到目标所在的山谷上空,然后根据指令或者预存指令完成面向目标的转弯,电视摄像头开机,将图像实时回传至轰六H。飞行员根据现场图像选定目标,导弹锁定目标后俯冲加速击中目标。由于弹头装药量大,一旦命中目标,摧毁概率比较高。这可能是在避免损失和摧毁目标之间能找到的比较好的平衡了。但这个过程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心细的人可以发现某些环节是完全可以被利用来挫败空袭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因此,在切断和保护补给线的战斗中,桥梁是首当其冲的目标,保护固然困难但也未必容易摧毁,所以才要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轰六H及其配套的K-AKD63也就可以作为谈资拿来说一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