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就是疗愈,共情才有懂得。
这句话堪称真理,先看见,后觉察,然后共情,才有感同身受,才有彼此的共振。
昨天孩子在听课,听了一个卡壳的知识点,让我给他找一下必修三的物理练习册,我随时翻了翻问孩子,这题咋恁多都没写呀?
孩子来了一句:你看到的还是写了一点的,你再往中间翻一翻,会更吃惊。
果真是一字没写啊,突然有点小崩溃,一时间有点接受不了。
我知道孩子有段不学习,不写作业,但没预料到是真的一字不写啊!
按孩子的说法是上课不听,写作业艰难,作业又多,只能凑合写一点,大部分都是空白。
有点震惊,也有了想把孩子揍一顿的冲动。是太不像话了,他怎么敢这样任性!此时我也突然明白了孩子成绩断崖式下跌的真相。
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孩子太任性的行为把自己作死了。
不管多冠冕堂皇的原因和理由,不管是为了追求自由还是独立,或是个性或一时的信仰,但最终买单的只是孩子自己,难受的是孩子和最爱孩子的父母。
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我没有多对孩子说什么,也没有去翻看孩子其他几科的作业,大概率都是一样的结果。
只不过相对于语文和英语以及生物这些科目,即便一两个月不写作业,孩子的成绩也不会有大太变化,但最受影响的就是数理化。
不努力和不用心的过程,结果很诚实。不是粗心,不是学不会,就是没学啊。
这个结果最难接受,最煎熬和痛苦。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我来说亦是如此。
我缓了缓自己失控的情绪,觉察孩子当时的心理动机以及他当时的想法以及心理变化,当时他应该也是情绪跌宕起伏,陷入了一步错步步错的纠缠与内耗中。
觉察孩子当时的纠结与内耗,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听不进课,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压根沉不下心。
课上的跑神和不听课,导致了课下的作业不会写,又没有心思课下补,就导致了刚开始不想写,而后不会写,最后干脆直接不写。
我觉得孩子并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进去,另外没学习的心思,于是就自我放逐了,导致了学习停止,开启了清醒的自我摆烂模式。
这两个月的自我放逐,是导致孩子成绩骤降的直接原因,而间接原因是自负感和任性。
没写作业,没学习是事实,但孩子自认为不听几节课,不写几天作业对自己根本没影响,甚至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想学,随时都能学会和补起来。
对自己判断的失误和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过低估计了高中的难度与课程进度,再加上一些外部事件的干扰,最终变成了层层叠叠的纠缠与恶性循环。
不过让我庆幸的是,孩子顿悟之后的快刀斩乱麻,行为上做到了完全的隔绝与回归。只是成绩的恢复,知识漏洞的弥补需要时间,孩子的心态与情绪也需要时间来修复。
想到这里,我并没有跟孩子算旧账,即便自己万分痛惜和痛心,也没有多说一个字,没有评判,没有批评。
俱往矣。昨天的序曲主导不了今天的故事,一个高开低走的学期,一个被意外搅局的愤懑,一个被错愕惊掉下巴的乌龙。
最难过的,不应该是我,而是孩子。
我看到作业大片空白后有难受,孩子当时的内耗和纠结就有多真切。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也是个热爱学习的上进小孩。
成绩骤降是事实,但孩子在积极的自救也是事实,孩子能从痛苦和摆烂之中,能从缺了那么多课,还没有放弃学习,还在努力弥补过去的任性,也算是难能可贵。
这得益于孩子情绪自我修复能力,也得益于孩子强大而有序的自学能力,也得益于我前期给孩子做的正念训练和情绪练习。
成绩降不可怕,可怕的是傻傻的乐观,以及不去对过往觉察以及复盘。无复盘,无思考,无觉察,就会在同一个错误上来回犯。
而意识到问题,觉察问题背后的一些因素,追溯心理原因,对过程进行拆解和分析之后,就会变得清晰而清醒,理智而智慧。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每一次跌倒之后,除了要爬起来,还要思考为什么会跌倒,并做好规避下次跌倒的预防措施。
看见孩子,看见情绪,就宽恕和接纳了可怜、可笑、可悲又可恨匪夷所思傻傻之选择。
人生不过是推倒重建,从头再来。耐心的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