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色铝板模拟的龙鳞拱顶造型,在灯光变幻下,宛如豪华宫殿,极具艺术感……南京“最深地铁站”——地铁7号线清凉山站启用以来,成为吸引市民游客的“顶流”打卡点之一。
南京地铁7号线清凉山站。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在位于南京市广州路的清凉山站2号出入口,7部超大容量的高速垂直电梯“随时待命”,20秒就能从地面直达位于地下负六层的地铁站厅。
“从1号出入口下到站厅层,需要乘坐3段扶梯,我掐过时钟,总共约需3分40秒。”附近居民顾源森说,如此深度的地铁,他只在山城重庆等地见过,而在以平原为主的华东地区实属罕见。
“清凉山站的开挖深度接近地下51米,相当于15层楼的高度。清凉山地形起伏较大,7号线在清凉山地区下穿秦淮河、城西干道隧道和周边密集的地面建筑地基,该站必须埋得更深,才能保证轨道的平稳和已有建筑的安全。”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技与成果处处长龚绪龙说,清凉山站的建设,首先源于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其次是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清凉山附近的地质条件是砂岩,而临近地铁的莫愁湖站则是河漫滩。这样的地质条件突变,曾是建设地铁隧道面临的不小难题。但随着建设设备和技术工艺的进步,这些挑战已不再是阻碍。
向更深处进发,要破除哪些“拦路虎”?记者采访了负责清凉山地铁站设计工作的施工现场设计负责人。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的邹靖说,清凉山站紧邻内环西线清凉门隧道,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为尽可能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车站采用“明挖+暗挖”的结构形式。相比明挖法直接将地面挖开、在露天下修建的施工方法,暗挖法采用在地下挖洞的方式施工,保证不阻断地面交通。同时,清凉山站主体暗挖段针对不同结构,采用拱盖法等工艺设计,不仅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完整性与开阔感,也让无柱拱形顶设计的清凉山站以铜色龙鳞拱顶造型迅速“出圈”。
清凉山公园是南京知名的考古遗址,尤其是其上的石头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何在建设地下空间的同时,保护考古遗址的完整性?邹靖透露,在清凉山站正式施工前,相关方首先进行了地质勘察,分析地层结构与稳定性;对周边环境全面调研,明确与各类建构筑物的位置关系及影响,尤其关注对遗址的潜在威胁。对施工工法多方论证确定后,严控施工过程,保障遗址安全。“此次建设对清凉山遗址保护和未来遗址公园建设都预留了很大的便利空间。”有专家评价道。
去年12月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排名中江苏名列前茅,其中南京位居第四位。在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方面,2023年,江苏以超过3000万平方米的数据位居全国前列。在建成区地下空间开发强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昆山、南京分列第三、第六位。
“地下空间是重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采访中,多位专家反复强调,地下不仅空间资源非常有限,开发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保护好城市地下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土壤资源、文物遗址等。如果全部明挖开发,海绵城市、生态保护、历史文脉等将不复存在。
“不同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总体遵循分层利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省地调院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许书刚介绍,一般来说,0至15米左右的区域属于浅层地下空间,通常用于开发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以及铺设地下管线等,15米至50米的区域属于中层地下空间,主要用于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地下仓储设施等,而50米以下的地下空间,则多用于建设地下科研设施或具有特殊用途的项目。
地下空间开发对设计者、建设者,甚至对后续的管理运营方都提出更高要求。什么是好的“地下城”?最终评价者还是人,人们愿意使用它,甚至被吸引着不知不觉往地下走。一转弯,拐角就有一处咖啡店,走累了,能找到坐下休憩的长椅。
(图文来源于“新华日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