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

今年的年味格外浓郁

大年初四,江海区下沙公园内人声鼎沸,憨态可掬的大头佛表演尤为引人注目,只见表演者戴着大头佛头套,手执大葵扇,其滑稽逗趣的动作引得现场观众捧腹大笑。





在现场

一位年迈的老人在旁边观看

并指导年轻人表演

他就是非遗传承人

区满门


区满门,被大家尊称为“满叔”,是江海区礼乐街道武东村人,出生于1942年,如今已经83岁高龄。作为大头佛表演套路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对大头佛的历史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大头佛表演流传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武东吉兆堂的老祖师爷区朝在礼乐乌纱里(现乌纱村)拜师学艺,学成后自成一派,并逐渐将这门技艺传承至今。

“我从小就对大头佛表演充满兴趣。8岁那年,我第一次看到大头佛的表演,觉得非常搞笑,从此就喜欢上了。14岁时,我正式拜入大头佛传承人区渐的门下学艺。”满叔回忆道,在师傅的指导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仅用一年时间就能独当一面,开始在舞狮表演中扮演“大头佛”。


谈及学艺过程,满叔感慨万千:“年轻的时候,为了学好和掌握大头佛传统技艺,我有时候一天训练六七个小时。夏天戴头套训练特别辛苦,每次训练完都是满头大汗,衣服也湿透了。但这样的训练,让我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的精髓。”

满叔还提到,通常情况下,“大头佛”是和舞狮配合表演的,但其实大头佛也有自己固定的表演套路。“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四个套路,包括日常生活、担锄耕田、拜四方和采灵芝遇狮子。这些套路不仅动作丰富多样,而且寓意深刻,能够充分展示大头佛的滑稽和逗趣。”



多年的表演经历让满叔深深感受到,大头佛表演不仅是一种充满民间特色的艺术表演,更是一项能够传递喜庆和欢乐气氛的传统文化。因此,从2000年开始,他广招徒弟,致力于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至今,他已经培养出很多年轻的接班人,其中就包括年仅25岁的区键雄。

区键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和推广大头佛表演套路作出了很多贡献,他说:“我从小就对大头佛表演充满兴趣,满叔是我非常敬佩的前辈。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并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


2023年,传统大头佛表演套路入选江门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在区满门和区键雄等一批大头佛技艺传承者的推动下,礼乐武东村已经建起“乡贤馆”,展出大头佛、醒狮、龙舟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参观。每一次的表演活动,满叔都会坚持到现场观看。

“保护和传承大头佛表演套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一生的责任和使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把大头佛的传统技艺发展、扩大、创新。”满叔欣慰地说。

相关链接:精彩大头佛,套路有讲究

通常情况下,"大头佛"是和舞狮配合表演的,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的“大头佛”,也有自己固定的四个套路,包括日常生活、担锄耕田、拜四方和采灵芝遇狮子。


  • 第一套是表现“大头佛”的日常生活,如:大头佛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却把鞋擦当牙擦,镬铲当舌擦,行为次序颠倒。当表演到大头佛挖耳屎后用手弹出去,就用钹配合“咣”的敲一声。

  • 第二套是讲“大头佛”担锄去耕田,其中一些细节如:一开门就摔一跤的憨态,用锄头去敲钟的顽皮相,以及耕田时的许多趣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劳作情景。

  • 第三套是“大头佛”拜四门,即向四个方向拜祭,表现了他上香拜祭的粗鲁,插香时,就像锄地那样大力地插香。总之,原本严肃的场面也变得滑稽搞笑。

  • 第四套则是讲“大头佛”上山采灵芝遇到狮子,然后与狮子搏斗的情景,这时候则需要狮子配合。

来源:江门日报 文/图 记者/陈婵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