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际遇,往往就藏在最不经意的时刻。
我叫秦志远,1955年出生在河南信阳光山县的一个小山村。
父亲秦玉书在战争中牺牲,我还未满周岁就成了烈士遗孤。
母亲含辛茹苦将我抚养成人,靠着做些针线活和种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1977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母亲卧床不起。
县医院要求先交一千元住院费,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走投无路之下,我只得四处借债,最终凑齐了这笔钱。母亲住院一个月后病情好转,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沉重的债务。
为了尽快还债,我来到县城一处正在建设的纺织厂工地。
工地上的活最苦最累,但工资却比较高。
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跟着工友们搬砖、和泥、抬水泥,直到天黑才收工。虽然浑身酸痛,但想到能早日还清债务,也就咬牙坚持下来。
一个多月后,我已经适应了工地的生活。
那天早上,工地突然传来消息说省军区的领导要来视察。工头老钱急得团团转,让我们加紧干活,展现工地的好面貌。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根钢筋从脚手架上滑落,眼看就要砸中楼下的几位首长。
千钧一发之际,我纵身一跃,用肩膀顶住了那根钢筋。
虽然躲过了危险,但我的左肩也被砸得鲜血直流。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一位花白头发的首长快步走来,关切地问道。
"报告首长,我叫秦志远。"
"秦志远?"那位首长愣了一下,"你父亲是不是秦玉书同志?"
我震惊地点点头:"首长认识我父亲?"
原来,这位首长叫张德山,曾是父亲当兵时期的营长。
当时父亲为掩护重伤的张营长撤退,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中,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
张首长动情地说:"你父亲是我们营最勇敢的战士,他用生命保护了整个连队。今天见到你,就像见到了他年轻时的样子。"
因为救人的事迹,加上烈士子女的身份,张首长决定帮我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
在他的帮助下,我被推荐到军区下属的汽车修理厂工作。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新的挑战的开始。
刚进厂时,有人背后议论说我是靠关系进来的。
我默默地忍受着异样的眼光,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主动清扫车间,学习技术。
晚上就着煤油灯看技术资料,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老师傅。
功夫不负有心人。
半年后,我已经能独立完成一般的维修工作。
1978年底,我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技术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
那些曾经质疑过我的人,也逐渐对我刮目相看。
1979年春天,一次重要的保障任务让我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省军区一台重要的指挥车在野外演习中突发故障,情况危急。
其他师傅都束手无策,我却凭借平日的刻苦钻研,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及时修好了车辆。
这一次的出色表现,让我获得了进修的机会。
1980年,我被送到济南军区汽车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我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技术组长,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徒弟。
岁月如梭,当我回望那段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岁月,内心充满感激。
正是那个命运的转折点,让我有机会追随父亲的脚步,在另一个战场上继续书写人生。
时代在变迁,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那就是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那就是革命战友间的真挚情谊,那就是永远不服输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