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形容过去一年中国创新药行业,那就是:难。

从港股18A生物药企就可窥见一斑。开闸六年多,18A生物药企的分水岭已显。大多数还在现金流紧缺、盈利困境中无法自拔中时,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再鼎医药等超10家企业成功摘B,其中大多已经或即将实现自身商业化盈利。

过去一年里,中国biotech也杀出了好几匹黑马。亚盛医药就是其中一家。过去的2024年,亚盛医药收获了自身发展的多个里程碑。2024年6月,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就奥雷巴替尼的海外权益达成合作,亚盛医药可获得最高13亿美元的总收入,创下国产小分子肿瘤药对外BD的最高纪录。

2025年1月24日,亚盛医药,这家港股18A生物药企正式宣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至此,在美、港两地上市的中国创新药企数量增加到4家。

这些里程碑式事件,让亚盛医药在资本市场备受瞩目。2024年全年,亚盛医药成为股价涨幅在50%以上的六家创新药企之一。亚盛医药的逆袭之路或许可以给行业带来启示。

授权收入明显增长

过去一年里,大多数中国创新药企都是依靠授权收入实现盈利。2024年,亚盛医药也成了幸运的那一个。

2024年上半年,亚盛医药营收达到8.24亿元,其中,唯一的商业化产品奥雷巴替尼销售额达到1.13亿元,剩余的7亿元则来自于武田的授权付款。这个品种是亚盛医药在2016年通过收购顺健生物医药获得的,就此开启了在血液肿瘤药物开发的道路。



奥雷巴替尼是主要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三代BCR/ABL抑制剂,这一领域最出名的药物就是“格列卫”,即伊马替尼。有这样的成熟产品占据市场,奥雷巴替尼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亚盛医药将奥雷巴替尼聚焦在了伊马替尼等一、二代抑制剂耐药的市场。

2021年,奥雷巴替尼片成功在国内获批,是中国首个且唯一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耐药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

生存并不容易。总体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数量并不算多,市场空间本就不大。而且奥雷巴替尼首发适应症十分狭小,只是一线治疗后耐药的常见突变之一。2021年,亚盛医药与同样在血液瘤领域布局的信达生物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奥雷巴替尼在国内的商业化销售。2023年奥雷巴替尼的累计销售额做到了3.62亿元。

2023年11月,奥雷巴替尼的适应症拓展至治疗对一、二代抑制剂耐药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成年患者。2024年上半年,奥雷巴替尼销售额就环比增长了120%。去年年底,这一新适应症成功新增进入最新医保目录。患者群体扩大后,2025年,奥雷巴替尼自然会有明显的销售增长。亚盛医药的转折拐点将更快到来。

投注海外市场

2024年,18A板块仅迎来4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生物医药企业的首发募资额、平均募资额均是2018年来的新低。

已经上市的18A生物药企日子也不好过,一些资金已经捉襟见肘,不足2亿元。相比而言,亚盛医药现金流暂时还算充裕。截至7月初,亚盛医药现金总额达到18亿元。但要想发展,亚盛医药肯定需要更多的资金。



美股上市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数据显示,自2023年初以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仅上涨约 5%。据统计,2024年在美国上市且融资至少1亿美元的医疗保健公司共23家,其中仅6家股价高于IPO价格。

把融来的钱用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这才是亚盛医药最需要的。

此次赴美上市,亚盛医药通过发售ADR募资1.264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海外临床的开展,如奥雷巴替尼、BCL-2抑制剂(APG-2575)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临床开发。

亚盛医药披露,奥雷巴替尼将在2026年向美国FDA递交上市申请。

美国作为全球药品市场高地,把产品做到美国市场是很多国内创新药企的目标。产品既能有超高定价,也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传奇生物的BCMA CAR-T等已经创造出了好几个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成功案例。

奥雷巴替尼被寄予厚望。武田制药自身有在血液瘤领域的基础,自己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泊那替尼因安全性问题受到诟病,专利也将在明年到期,奥雷巴替尼正是武田对抗诺华的阿思尼布所需要的产品。而对亚盛而言,产品的海外推广交给武田,自己也能省去不少力气。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雾纪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