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S的突然离世,引发了大家的极大关注。有网友说,如果大S春节选择来大陆旅游,她的命运可能会改写,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我问过几个在日本长期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他们说日本那些看似完美的发达国家医疗体系,在一些急诊病例面前,可能还不如国内家门口的社区医院靠谱。大家基本观点一致:
大S的病情从一开始就被严重低估,尤其是她的家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另外就是,被日本“精致”的医疗流程给拖死了。
在日本很多大医院除了急诊,不会直接接收病人,要看病你得预约。日本有一个医疗分级制度,要想就诊,先去诊所,这些诊所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社区医院或者街道便民门诊,经过初步检查,这些小诊所医生看不了的病,再开出转诊信,送去大医院。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一场“排队游戏”,病情再急,你也得按部就班。
日本的这种医疗分级体系,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制度,目的就是防止大医院出现挤兑,特别是流行病大爆发的时候,把一部分病人通过在小诊所开药就给拦住了,病人不会集中都冲向大医院,造成医疗挤兑。
所以这几个朋友都说,在日本呆的时间久了,他们都成了半个医生了,平时很多小毛病自己在家吃药解决了,剩下的病在家门口的小诊所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或是要动手术的,才去大医院。
像大S这样看上去像是感冒的患者,完全可能面临“去哪里治?”的困境,特别是在日本箱根那种小地方,相当于国内四、五线小县城。再加上,大S在日本也是外国人,语言沟通上估计也有很大的障碍,医生可能还没来得及了解病情,治疗就已错过了最佳时机,来回折腾几次,等再送到大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导致悲剧的发生。
很多人说了,“不对啊,前些年不是经常有新闻报道,说国内的很多富人去日本看病和治病吗?那不是说明日本的医疗体系和水平比国内好吗?”
那是因为日本的医疗体系在慢性病、癌症等方面全球领先,尤其是胃肠道疾病。你去日本治癌症,确实能享受到更精细的诊疗,像肠癌这种病,能保住功能、减轻痛苦,甚至有更高的生存率。
问题是,大S这次不是癌,而只是得了流感,急症就被拖成大病。而那些富人去日本治病,都是提前有人安排,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医生也会提前做好准备;对于大S这种急诊病人,医院和医生的反应可能非常迟缓,日本诊疗体系的局限性让她错失了最佳治疗窗口。
这其实是很多发达国家看病的通病,医院效率极低。2015年时,演员李冰冰也经历过一场类似的生死医疗。当时她正在澳大利亚拍电影,扁桃体发炎,持续高烧16天,当时人都快不行了,澳大利亚当地医院坚决不用抗生素,说没有查到病原体。最后还是托朋友抢到当晚机票飞回国,最后到了协和医院,医生发现李冰冰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当时已经全部白花花一片了,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直接住院输液,上了抗生素,高烧才开始得到缓慢控制,死里逃生。
所以,大家对于日本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必要“祛魅”,不能只看到他们好的一面。
日本无疑是个美丽的国度,旅游景点、饮食文化、街头的整洁,都会让你瞬间爱上这个地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本是一个理想中的“人类乌托邦”: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秩序井然。去那里旅游,吃喝玩乐确实是一个极好的选择。然而问题是,当你真的在这些地方遇到问题,尤其是突发的健康问题时,事情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去国外旅游的美好印象,往往是建立在“如果你没病、没灾”的基础上的,然而,一旦真遇到突发状况,尤其是像生病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发现,最终依然要回到国内。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很多定居在海外的同胞,遇到了大病在国外医院排不上队,还需要专程飞回国内来治疗和做手术,即使来回折腾一次,也比国外排队快得多,最后保住了性命。
所以,如果大S这次春节选择来国内旅游,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像大S这样突发的病情,国内的急诊医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采取措施。大陆的急诊医疗体系,也明显比日本和很多西方国家更加效率高,特别是在大城市,医院的急诊部门几乎随时能接待急症患者。国内医疗资源丰富、药品库存足、设备齐全,急诊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在面临急性病情时,医疗人员通常会迅速采取行动,避免病情加重。
我举个例子,北京急救中心去年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左右,较10年前缩短一半以上,像大S这样的病人,很可能早就发现是流感,几天之内就治好了,何以至此。
我们以前总抱怨国内医生爱用"输液三板斧",却不知在疫情最凶险时,正是靠着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成千上万条生命。国内急诊医生早把"快准狠"三个字刻进了DNA。
所以,大家下次再刷到日本美丽的夜景时,不妨想想国内三甲医院凌晨三点的急诊大厅——那里永远亮着不灭的灯,护士站的叫号屏在黑暗里倔强地跳动,像极了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生存智慧:可以不完美,但永远准备着为生命让路。
毕竟,在治病救人的赛道上,再精致的体系和流程也抵不过一句:“别怕,我们马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