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阖家团圆的时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白衣,穿梭在医院的走廊病房,忙碌在手术台、急诊室……他们的春节,没有太多的节日氛围,只有对生命的执着守护和对职责的默默担当。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春节故事,感受那份平凡中的伟大。
急诊坚守,与时间赛跑
“不好意思,刚才在抢救患者耽误了一会。”见到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涛时,他刚从一场紧急的抢救中缓过神来。这个春节假期,科室平均每天收治500—600位患者,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忙碌的状态。
郭涛说,每到节假日,各大医院急诊就来到最为忙碌也压力最大的时刻。有些门诊治疗需求重的患者因门诊放假会被分到急诊,而在节假日来到急诊的患者一般又是情况比较危重的可能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加上放假轮休,急诊工作人员数量相对少,患者的绝对数量相对多,压力不可能不大。”
急诊普通病房一位90多岁的患者突然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加快,气道里布满浓痰,急诊科吴周烨医生和袁思成医生紧急为其做了气管插管,在气道中吸出大量痰液,患者上了呼吸机后被送进了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这位患者同时还合并有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我们给患者扩容、补液,前后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患者的情况才趋于平稳。”
“其实也不只是春节,急诊人习惯了全年24小时不休息。”已经在急诊工作25年的郭涛把“习惯了”挂在嘴边,他不仅习惯了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更习惯了随时要“打硬仗”的准备。同时,他还把“团队”挂在嘴边,“急诊的内科、外科、骨科、神经内科、儿科、五官科、妇科都全天候值班,护理人员、麻醉医生,甚至是过年没有回家的实习生,大家通力合作,一个病人起码是6—7个人一起在抢救。”
正如郭涛所说,他今年在家吃了年夜饭,就意味着需要有其他人在岗,大家轮换着排班,无论有没有患者,都要有值班医生,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这些年来,郭涛已经很久没有过属于自己的长假了。
“新春佳节,能送给大家的祝福就是平安和健康。”郭涛说,希望大家不管再忙再累,都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此外,他还有一个新年愿望,希望自己和同事们能继续在各自岗位上把工作做好,踏踏实实地为患者做好服务,在临床科研上也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学科内涵建设再做一些努力。
患者有需要,ECMO团队10分钟内集结
在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春节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 ICU 病房里却依旧是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这里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病情不等人,ICU里也没有春节。
“中大医院ICU共有80张床位,春节假期里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的,有时候还有加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谢剑锋告诉记者,过年期间,作为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的核心单元之一,节假日反而是ICU最忙碌的时候。“我们的排班不仅不会减少人手,还会再适当增加人力,来保障患者的安全。”谢剑锋表示。
春节期间,ICU也会接到不少从急诊转来的危急重症患者。谢剑锋告诉记者,ICU医生排班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二线医生24小时在病房,需要“增援”时呼叫三线,还不够时,再呼叫其他在南京的备班人员。春节期间最紧急的抢救,一、二、三线和备班医生全上了。“科室至今还有五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在运转中。”谢剑锋说。
“我记得年初二凌晨,我们就接收了一位60多岁的心肌梗死的老人,到医院很快就心跳骤停了!”情况很危急,ICU救治团队立刻为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心脏复跳又停跳,再次按压……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10分钟内,ECMO团队迅速集合完毕,为这位老人装上了ECMO,并进行介入治疗,证实老人是急性心梗。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老人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但目前ECMO还未撤下。“按照经验,这类病人通常需要 10 到 14 天的ECMO支持。”
在中大 ICU,ECMO团队随时处于备班准备状态,一旦有需要,10 分钟内就能迅速集结。这一高效的应急机制,为许多危重症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装上ECMO之后,团队会为患者配备单人护理与专管医生,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参数,一点点盯出奇迹来。
谢剑锋也感受到,今年流感来势汹汹,因流感并发肺炎而转入ICU的患者也比往年要多一些。患者中有年纪较大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有年轻人。一些患者还合并了真菌感染,且合并感染的时间很早,这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对于这些复杂病情的患者,我们都会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为患者争取康复的机会。”
在ICU工作了近20年,在谢剑锋看来,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许多以前救不回来的患者,现在因为有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生命支持设备,抢救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相应地也对 ICU 的医护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ICU患者更多了,医护们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春节期间,ICU也会有因为病情好转,常规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微信群里每次看到这些信息,都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谢剑锋表示,患者脱离危险了,好转了,对于春节坚守在岗的ICU医生来说,是最好的慰藉。
新春产房外的生命接力
“孕36周+5天的双胎产妇马上就要生了,请做好准备!”除夕早晨9点,盐城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里,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即将接诊一对双胞胎早产儿。
由于产妇患有妊娠糖尿病,这对新生儿刚出生就出现了低血糖症状。“需要立即给他们补充糖水,升血糖,否则就会有脑损伤。”接诊的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王进介绍,由于早产,这对新生儿还面临呼吸、喂养、感染和黄疸这四大挑战,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监护。“尤其是对肺功能进行监测,一旦发现他们呼吸急促、脉氧下降,必须及时干预。”
为了给新生儿做好保障,除了NICU里24小时监护外,新生儿科还会由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生带队三位医生进行查房,查房分为早晨八点和下午四点两次,范围包括产科和新生儿科的所有新生儿。“虽然是春节期间,但是现在产科三个病区住院病人数非常多,有待产的、保胎的,早产儿也都很多。”新生儿科副主任蔡志勇预估,春节期间的分娩量不低,“我们科室12位医生、27位护士的轮班全部排满,全力为新生儿做好保障。”
危急重症新生儿的转运是新生儿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还设有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转运系统,对全市所有县区开放。“一旦接到电话,我们必须立即响应。转运救护车配备一位医生、一位护士、一位司机和所有抢救设备,一般开到当地就能上治疗。”蔡志勇介绍,这个系统最关键的就是快速响应,所以科室常年24小时备班,值班人员春节期间随时待命。
守护每一个新生,是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虽然当下人口形势产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的分娩量还在逐年上升,这背后是妇幼健康需求的结构性转变,也是群众对我们服务和专业能力的认可。”蔡志勇表示,作为盐城当地妇幼保健机构的龙头单位,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但同时也满怀信心与动力。“迎接新生命令人喜悦,面对的挑战也给我们压力,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将全力以赴、坚守岗位,为母婴安康保驾护航。”
家庭药师的暖心“药方”
“头孢和阿莫西林不能同时吃啊”“上次降糖药给您调整了,现在胃还疼吗”“过年了,饭前饭后吃什么药记得吧,饮食也注意点哟”……穿上马甲、提起“行囊”、骑上“电驴”,又到了需要陆利平和她的搭档“上门”的时候。
陆利平是盐城市亭湖区新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药师,她有一个总是会随身携带的蓝色“行囊”,里面包括过期药品回收箱、药物储存提示小贴纸、居民用药档案、血压血糖监测仪……一个微信、一个电话,她就要出发了。
就在两年前,已经在药房做了十余年药师的她不会想到,自己会从一位社区医院“照单拿药”的“发药师”,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成为如今拥有以自己姓名命名的独立工作室、定期上门提供居家药学服务的“家庭药师”。
2023年5月,新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了家庭药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新模式。中心药师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签约居民建立用药档案,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用药方案,并进行合理用药干预。
“以前我每天都要吃十几种药,老是会忘记吃这个或者那个药。”今年83岁的贾爷爷有30多年糖尿病病史,8年多高血压病史,血糖也不是很稳定。爱人刘奶奶卧床不起后,他还承担了为刘奶奶拿药喂药的任务,加上常用药、备用药,家里的药箱经常满满当当。
“有些药的疗效其实是一样的,就只能服其一;有些药的效果是冲突的,就不能一起吃……”签约家庭药师后,在陆利平指导下,贾爷爷家的药箱清爽了许多。经过药物重整,贾爷爷每天需要服用的药也从十几种变成了六七种,医药费也便宜了不少。
“这是一项很细致、很专业的工作,有了陆利平,我们很放心。”陆利平和搭档自开展“家庭医生家庭药师”双签模式以来已累计上门服务辖区七八十户家庭,他们奔波于大街小巷的身影逐渐消解了质疑、得到了认可、成为了依赖。“怎么吃药?问问陆利平。”“陆利平家庭药师工作室”成为了社区医院的一块招牌。
在亭湖区,像陆利平一样穿梭在各村居、社区间的家庭药师有33位,覆盖了全区15个乡镇和街道。在万家灯火亮起,团圆与欢笑洋溢在每个角落时,陆利平与她的同行依然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用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居民编织一张温暖而坚实的健康守护网。
手术室里的“定海神针”,麻醉医师的无声坚守
新春佳节,当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共享着团圆饭,互道着新年祝福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春节却被忙碌与责任填满。他们是在无影灯下默默坚守的麻醉医生,是生命背后的隐形守护者。
马蓉蓉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的一名主治医师,除夕的前一天,早上7:45交班后她就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直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回到休息室稍作休整。
“从早上上班到现在,已经做了六台手术了,今天还算正常,工作量稍少些。上周手术量多的时候,一个手术间多的能做到十几台。”马蓉蓉语气里带着疲惫,却又透着一股习以为常的淡然。谈及过年期间的工作,她接着说:“过年就得看急诊情况,急诊多的时候,十几台手术也是常有的事;急诊少的话,可能就一两台。就像初五那天,麻醉医生 24 小时值班,只休息了两个小时,剖腹产、阑尾炎、肠梗阻、脑外伤,各种手术一台接着一台。”
在大众眼中,麻醉医生或许只是在手术前为患者实施麻醉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贯穿了整个围术期。“现在的麻醉科,早已不局限于手术室里的麻醉操作。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术中精准维持麻醉深度,术后助力患者康复,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我们。”马蓉蓉耐心地解释着,“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麻醉门诊,负责疼痛治疗、睡眠治疗、无痛胃肠镜的麻醉,以及手术室外介入手术的麻醉工作。同时,病区急诊、抢救室的插管,无痛分娩等急救工作,也都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
麻醉医生的每一刻都如履薄冰,他们必须时刻紧盯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的任何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一旦手术中出现紧急情况,他们就是第一时间冲上前的“救火队员”,争分夺秒地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过年期间,人手紧张,麻醉科的工作更是连轴转,比平时更加忙碌。可即便如此,每一位麻醉医生都毫无怨言,时刻在手术室待命,只为迎接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
马蓉蓉说,在医学界流行着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她为能够从事这份职业而感到自豪。
也许没有阖家团聚的温馨一刻,留下的是无影灯下忙碌的身影,休息片刻,马蓉蓉戴上口罩,又回到手术间,投身到了忙碌的工作之中。忙碌,是麻醉科医生最真实的写照,手术室里的“定海神针”新春坚守只为生命护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王甜 杨彦 蒋明睿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