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玥馨

《等待》一文的等待过程

作者 | 邓玥馨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原文 |

《等待:一种普遍时间体验的社会学阐析》在评审专家、责任编辑和编辑部的尽心帮助下,经过数次修改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24年第12期。感谢编辑部提供这个宝贵机会,让我分享拙作的产出过程。我平日在研习《社会学研究》诸多优秀研究的成果时,也会通过读作者们的手记来了解这些研究是如何形成并解决问题意识的。在后来投稿的过程中,作者手记栏目还帮助我获悉审稿的流程与时间线,从而缓解了我在等待时的焦虑。可以说,作者手记这个平台为我提供了诸多知识补给与力量,也很感谢有机会来回馈我的收获。

这篇论文始于我在硕士期间跟随成伯清教授关注现代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研究。当时觉得沿着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主题,将时间花费在等待中似乎与强调理性计算的现代社会相悖,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等待体验,这些日常的等待如此普遍以至于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无视,于是我开始梳理等待的社会学意义,并聚焦于日常生活与权力再生产的分析视角。写完初稿,我将其投至2018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时空社会学分论坛并作了汇报,此时文章粗陋,连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都没有,篇章布局更是完全依赖老师的指点。因为评议专家的耐心垂听,初稿还是获得了宝贵点评,其中郑震教授提醒我可以再关注其他的时间与权力不平等研究,也就是说如果遵循目前的分析框架,我的研究可能不过是在故纸堆中添加一点材料,而时间不平等的议题已经存在很多优秀的成果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当时就搁置了这篇论文,重新回到经典社会学对于时间的相关讨论中,并在我同步进行的其他研究中着重把握了时间与社会的总体性。

修改文章的难度在于重新问题化并聚焦。经过几年的积累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我开始关注到了时间研究存在着忽视主体的偏好,而这一点又能与社会学的结构主义传统进行对话。也就是说,关于时间体验的分析可以兼顾主体性与结构性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从而建立起等待体验中的时间、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相交融的立论基础。于是在写作文章第二稿的开头部分时,我十分兴奋地梳理这一脉络,花费不少篇幅解释时间体验中主体与结构的张力,然后再从莫斯的研究中切入等待的主体性与社会性。文章在这时才有了雏形,时间也来到了2023年。我的博导刘能教授审阅了第二稿,并从开篇布局到论述收尾都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经过刘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我于2023年8月将打磨后的文章投稿至《社会学研究》,并在2024年3月收到两位匿名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两位专家肯定了文章的选题价值,并鼓励我聚焦问题与加强论证。在第一轮返修过程中,我删减了开篇冗长的铺垫,增加了理论基础的论证,并着重在文章主体部分回应问题意识,形成了第三稿。同年9月,我收到了专家的第二轮审稿意见,以及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近四千字的意见约有十五条分问题,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讨论,即虽然我聚焦了研究主题,但文章还存在着论述铺陈的缺陷。逐一处理并回应了这类问题后,文章进入校对阶段,直到11月共完成了三次校对。

经历了两次评审和四次重大调整,定稿与初稿已截然不同,这得益于《社会学研究》所提供的论文评审平台及流程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也让我切身感受到学术共同体的存在和价值。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责任编辑杨可老师,杨老师在处理稿件的每个流程中帮助我及时推进,我们有多次沟通都是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参考文献的核对过程中涉及到令人眼花的标点,还有令人头大的法语、德语文献,杨老师都逐一检查核对,并在校对过程中给出细致的批注并完善细节。此次投稿实际是我首次经历完整的投稿和审阅流程,感谢杨老师与编辑部的各位老师让我体验到我国一流期刊所具备的专业性。

以上便是本文问题意识形成及解决的过程,还有等待审稿结果的时间脉络。时间研究存在诸多可以探索之处,我的能力和学力有限,不能完整把握,也期待与诸位师友商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