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杂志《信使》中文版2025年第1期刊发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先生的文章《春节列入人类非遗意义非凡》。此文也收录进了冯骥才先生的新书《过年书》。
以下为全文↓↓↓
春节列入人类非遗意义非凡
冯骥才
我十分欣赏和钦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眼光,他们从人类文明的高度、遗产自身崇高和重大的价值,以及历史的经典性,选择并认定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人类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这件事意义非凡。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个古老的农耕国家,春节四千年的节日史,浸透了深刻的农耕的意义。在农耕时代,生活依从生产,生产依从大自然的四季。大自然每一轮四季的更替,都是人间新一轮生产、生活的开始。于是,人们对一年一度冬去春来的节点—“年”尤为看重,自然把对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向往,都放在对年的祝愿里,而这成为过年巨大的精神驱动力。中国人的春节是理想主义的。届时,所有人间的美好的期许:幸福、平安、慈孝、和谐、健康、团圆、富有,都在春节中释放出来,共同汇聚成春节的主题。
街坊邻里相互拜年
然而,人们不希望理想只是一种空望,还要看到自己的理想,于是创造了一系列年俗,把理想现实化,让现实理想化。人们通过各种传说、敬神、祭祖、年夜饭、灯笼、鞭炮、春联、福字、窗花、年画、香烛、压岁钱、拜年、庙会、花会、社火等难以尽知的风物与习俗,采用富有魅力的绘画、书法、音乐、曲艺、杂技、戏剧、雕塑、民间工艺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以及过年时特有的吉祥图案和吉祥话语,努力将年营造成一个极其强烈的、理想化的、易感的、春节特有的文化空间。在世代相传中,人们一边相互认同,约定俗成;一边不断地自我丰富、深化、规定,从而形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努力把年过好;在“年心理”上,人们把一个过好了的年,看作新的美好一年的预示。
同时,中国地域多样,山川相异,民族众多,风物不同,特别是古代交通不便,彼此隔绝,使得各个地域的年俗自具特色。比如,中国的木版年画产地遍布全国。木版年画是现今唯一还在活态运用着的古代的雕版印刷;中国春节各地张贴年画的习惯大致相同,但雕版和绘制的技艺各逞绝技。其他年俗也都如此。每个地方的习俗都自具特色。因此,许多地方的年俗都因价值独特和技艺高超,被列入了中国的国家非遗名录。
北方年俗初二回娘家
而且,在中国的节日中,春节的时间跨度最长。从农历腊月初八(祭灶日)到转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在它的节日范畴,在这中间有各种小的节日,民俗活动频繁而密集。当人们从春节走出来,大自然已开始了春天。可以说在中国的非遗中,春节的内涵最为丰繁深厚、方式最为多样、体量最为庞大,因此我们称它是中国最大的非遗。
然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社会开放与高速发展,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习俗受到漠视而渐行渐远,一些宝贵的传统价值受到质疑。春节的传统正在淡化。文化传承关系到文明的延续。这是世界上许多先发现代化国家都遇到过的问题,也是20世纪末知识界共同的文化忧患。
正月初五的街头花会
始自 21 世纪初,一个崭新的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了共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的确立。
非遗是一个伟大的概念。历史地说,它的诞生是人类对历史遗产认知的一个新的突破、新的高度、新的发现;它发现人类遗产在原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一种极其巨大、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如果得不到关切和保护,便会渐渐消解乃至消失,许多活生生的文明的脉络就会中断。非遗概念的出现,使人类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的构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是完整的认识;它更新了我们的遗产观,也健全了我们的遗产观;从而挽救了一大批行将消失的非遗。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自觉,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中国是《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在签署公约后随即对中国自己的非遗启动了全面的普查、认定、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确定等一系列工作,于2006年确立和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在名录专家委员会担任主任。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就列入了春节,可见春节在中国非遗中首屈一指的重要性。
由政府主持的非遗工作直接推进了非遗的保护。近二十年,春节文化得到复兴与发扬。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媒体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许多消沉下来的春节习俗开始复苏,比如社火、庙会、窗花、年画、灯彩等。春节的现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春节仍然保持着强劲的活力,这从每年几亿人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春运”中可以鲜明地看到;另一方面则是新生的一代人对传统年俗的隔膜与陌生,缺乏认同感,这在城市比乡村更加严重。这表明,在时代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间,遗产保护任重道远,需要增加保护力度,需要更新传播方式,需要提高全社会传承春节文化的自觉性。
2002年春节,为天后宫前的剪纸艺人组织一个比赛和恳谈会,以倡兴本地民俗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它意义重大。
首先,有助于春节的主人—中国人—重新认知自己的春节,认知春节的深邃的意义和全部价值。只有真正地认知,才会更加切实地热爱。
同时,它给中国人带来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为自己的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而光荣、而自豪。这种自豪感是保护和传承好春节强有力的动力。
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引起国际的关注。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春节,不仅是本民族的,也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历史财富和文明遗产。全世界都可以欣赏和享受这一遗产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风采。它将丰富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春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春节富有中国人的理想、向往、追求和性情,最能讲好中国故事。它将使国际人民从中直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促使人们彼此认知、和谐相处、相互团结,这正是我们设置“人类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我深信,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渐渐感受到春节列入人类非遗的深刻意义:无论是对于这一遗产的珍视和保护,还是促使现代人享受美好的传统,让人类彼此间文明共享、让文明更文明,这个意义都无比重要与非凡。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综合冯骥才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中译出版社CTPH
编辑 | 陈佳丽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