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东满孤独山一战,缺粮少弹的游击军原以为大势已去,结果敌人送了个“惊喜”:十万发子弹。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一名叫伊田助男的日本兵偷偷把子弹车藏进山林,还留下遗言:“对准法西斯开火!”这是一位有良知、有他最后如何了?埋骨他乡的背后,是英雄壮举?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位奇特的日本兵!
子弹多到用不完?不!是日本兵偷偷送来的!
1933年3月30日,拂晓的冷风穿透孤独山的每一块石缝。东满抗日游击队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战斗。
这座被称为“孤独山”的地方,可谓名副其实:人烟稀少,通讯不畅,几百名游击队员被三千多日军围困,孤立无援。
这支部队刚从各地救国军残部改编而来,战士们缺弹少药,每次射击都掂量着子弹的分量。如今又遇到日寇的大规模围攻,大家都着急得不行。
这一天,敌人动用了飞机、重炮,对山头猛烈轰击。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到黄昏的最后一缕余晖,硝烟未曾散去。
敌人的大炮将岩石炸得满天飞,游击队员躲在掩体里咬紧牙关,生怕头顶的土坍塌。山上的指挥旗语不断挥动,传递的却全是绝望:“没有子弹了,快想办法支援!”
但山下哪里还有多余的弹药?连指挥员的手枪里都只剩最后一发子弹。怎么办?只能等到战斗停止的间隙,要么能突围出去要么到战场上捡子弹。
不久后,夜幕渐渐降临,敌人的炮火暂时停了下来。游击队员趁机清理战场,忽然发现了一辆被毁坏的日军卡车,隐蔽在嘎牙河下游的松林里。
车厢里满满当当地堆着步枪子弹,他们都没见过这么多子弹,粗略估算,能有十万发。这些子弹保存完好,正是游击队急需的补给。
战士们兴奋得不行,赶紧把子弹运回去,然后连夜将弹药分发给各个阵地,子弹塞满弹匣,久违的笑容又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
然而,这批弹药的来历却让人摸不着头脑。队员们发现,卡车发动机被人为破坏,附近还有一具日本士兵的尸体。
尸体旁压着一块石头,石头下是一张用日语书写的纸条。回去之后战士们立刻找来懂日语的翻译,纸条上的内容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写信人自称伊田助男,是关东军间岛辎重队的一名士兵,同时也是日共党员。他在信中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对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愤怒,以及对中国人民抗战的钦佩。
他自知无法脱离关东军的控制,毅然决定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将运输的弹药献给中国抗日游击队。他在信的最后写道:“对准法西斯军射击!”
这辆装满弹药的卡车,像一道及时雨,救下了游击队,改变了战斗的走向。次日清晨,游击队发起了猛烈反击,孤独山上的枪声此起彼伏,那些子弹穿透空气,仿佛回应着伊田助男遗书中的请求。
敌人眼中,他是叛徒;同志心里,他是英雄!
黎明时分,游击队指挥员李延禄亲自赶到松林,查看那辆救命的弹药车。他站在战士们清理出的尸体旁,久久不语。这是一具穿着日军制服的遗体,胸前满是鲜血,面容却出奇的平静。
李延禄弯下身,仔细打量伊田助男的脸庞。眉毛浓黑,面容年轻,尽管被泥土和鲜血覆盖,依然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坚毅。
随后,游击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伊田助男的遗体抬到山坡上,与游击队牺牲的战士们一起掩埋。战士们在埋葬他的同时,也用心铭记了他的遗书内容。
几天后,游击队和当地群众为他举办了简短而庄重的追悼会。会上,大家将当地的一所小学命名为“伊田小学”,以纪念这位特殊的“战友”。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因此平息。很快,伊田助男的叛变举动在关东军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他所在的部队成为怀疑重点,遭到了军部的彻查,上到旅团长下到普通士兵都被清洗了一遍。
但伊田助男的选择却非孤例。当时,在侵略战争的严酷压迫下,类似的反战行动不断出现。虽然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却共同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挣扎。
一些日本士兵逐渐明白,他们的敌人并非中国百姓,而是法西斯军国主义。他们通过行动传递出的反战信息,像一束光,照亮了最黑暗的岁月。
孤独山上,埋葬了一个穿日军制服的战士
孤独山上的墓地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这里埋葬的不仅有抗日游击队的烈士,还有那个穿着日军制服的“叛徒”——伊田助男。
青山翠谷间的墓碑上,没有刻下他的军衔,也没有提及他的国籍,而是用简洁的文字铭记他的选择:一个支持抗战的日本人。
伊田助男的事迹,不仅在游击队中传颂,还远播至共国际上。他用生命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用行动展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在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背景下,他的选择尤为珍贵。
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后来许多像伊田助男一样的反战人士。比如,抗联在一次行动中抓住了福间一夫,得知他为人正直善良之后就要把他释放走。
但没想到,他却主动要求留下来加入抗日的行列之中。后来,更是为了掩护战友被日军俘虏,惨遭折磨而死。
无论是东北抗联中积极参战的福间一夫,还是延安的日本反战同盟成员,他们以实际行动表明: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火光从未被彻底熄灭。
这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构成了一条贯穿中日两国近代史的隐秘暗线。在这条暗线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也见证了个体的反抗。
这些行动无法改变战争的全貌,却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一种珍贵的信念:正义从不因国界而分割,真理也不会被铁蹄践踏。
参考资料:
七大代表忆七大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