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见到了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年轻急救医生何秋斌。大学毕业工作2年多的他,看上去还有些稚嫩,但说起急救工作,反倒有几分“老将”的风范。
“平时我们不是在急救车上,就是在赶往患者的家中,很少像今天这样可以坐下来说话的。”虽然工作繁忙,但何秋斌直言“干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职业”,外人眼中的辛苦、忙碌,在他看来都是对自己的历练。
一部纪录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大学时,何秋斌学的是临床医学,急救并不在他的规划里。毕业时,一部纪录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我看到《紧急救护120》,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到院前急救,它比任何科室更早接触到病人,对于心脏骤停、多发性外伤等,如果能够有效处理,那么治疗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2022年7月,何秋斌如愿入职区医疗急救中心。经过1个月的理论学习和近半年的跟车实习,2023年1月,他成为华漕分站急救车组的急救医生,开始奔走在闵行的大街小巷,但他很快发现,具备过硬的急救本领远远不够。“由于情况紧急,很多时候家属没有那么理性,而我必须独当一面,快速作出判断并安抚好家属情绪,尤其是医患沟通,这是我最初没有想到的。”
下班后,何秋斌开始疯狂“补课”,向同事学习、向榜样学习,最后他找到了自己和患者家属沟通的法宝——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复杂的病情。
2023年12月,一位青年男性患者在交通事故中导致双下肢骨折,头部出了不少血。他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骨折固定、包扎、止血和吸氧等紧急处理。“当时家属很着急,不断催促着救护车送去医院,我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安慰和解释,救护车到达时就已经在救治,并非到达医院才算开始治疗,如果不及时固定骨折的肢体、包扎出血的伤口,运送途中发生的颠簸晃动很有可能导致二次伤害。”
车上10分钟,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何秋斌笑称自己的工作是“动手又动嘴”,也“更具救死扶伤的意义”。“把患者送到医院的路上,基本都在10分钟左右,能做的事情有很多,甚至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挽回生命。”
2024年12月,他碰到一位60多岁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因为气急呼叫救护车。何秋斌到达现场后,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衰。“患者病情变化很快,到达现场时血氧饱和度还有90%,上车时只剩70%,我们用了1分钟时间开通静脉、连接供氧设备、完成药物推注,到医院前,患者脸色恢复到红润,氧饱和度上升到95%,后来回访,治疗5天后康复出院。”
在一次次急救中,何秋斌发现,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是导致错过黄金救治时间的重要原因,便萌生了做科普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小何医生的急救故事”于2024年4月底在“救在闵行”上线,至今已发表9篇。“基本上保证每月发一篇,每篇我都会结合真实案例,让大家有直观的理解后,再推出科普的内容,读起来故事性更强,也更容易理解。”
平时工作围着患者转,吃饭只能见缝插针,很多时候都过了饭点,下午一两点吃午饭是常态,晚饭基本都是在晚上七八点以后。他们去的最多的就是路边的小面馆,因为吃面出餐快、吃得也快。今年春节,何秋斌还是给自己排得满满的,除了自己的班,空出来的时间都会去帮同事代班和春运期间的医疗保障任务。“我家在奉贤,回家相对方便很多,外地的同事一年到头也就盼着春节能回家团圆,等过完节他们回来,我再休息。”
记者:陈美玲 姜莉黎(见习)
部分供稿:区卫健委
初审:汤婧娴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