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奥匈帝国骑兵装备了斯太尔-罗斯M1907手枪后在使用中暴露出诸如结构复杂不易保养的问题,作为该枪的设计师卡尔·克伦卡也对自己的作品开始感到不满意,在沉寂了一段时候后,卡尔·克伦卡决定设计一款新的手枪,不过该枪虽然是新设计却带着斯太尔·罗斯M1907的很多旧有设计,这就是奥匈帝国陆军部队装备的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该枪虽败在M1911手下却也是因为子弹不够主流,其设计是当时为数不多能与M1911比高下的手枪。



勃朗宁M1911手枪,如今依然在服役的军用手枪,堪称手枪界的“常青树”

1910年卡尔·克伦卡开始进行新枪的研发,在对新枪研发的目标上卡尔·克伦卡认为现有8毫米口径子弹已经无法保证手枪的杀伤力,于是使用斯太尔公司为其专门打造的9×23毫米子弹;其次原有的固定机匣包裹枪机结构不容易维修所以采用了更新潮的枪机套筒;为了缩短枪身长度,枪机后座距离必须减少,为此克伦卡特地将枪管旋转的角度减少到20°,这样枪机不需要向后旋转太多就能完成开锁和闭锁;另外增加了保险机构来提高安全性。

斯太尔-克伦卡设计的新枪于1911年诞生,与此同时其一生宿敌美国勃朗宁M1911也诞生了,不过和M1911在美国收到的欢迎不同,克伦卡设计的新枪却并未收到奥匈帝国的过多关注,在没有得到军方认可前斯太尔公司只能将该枪以民用枪支进行销售;转眼第二眼突然峰回路转,克伦卡设计的新枪获得奥匈帝国军方的关注,当年定型为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并开始量产;民用版本和军用版本的唯一区别是准星,民用版本的准星和枪机套筒是一体的,而军用的则是一个部件安装在枪口上的准星座里。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军用版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口径9毫米,全长216毫米,空重1.2公斤,弹容量8发(内置固定弹匣),有效射程50米;保险手柄位于套筒座左侧后方位置,将其扳到上方位置可以锁住套筒;套筒上开有两个卡槽,后一个是射击保险,前一个是装弹保险(仿制套筒向前夹手指);机械瞄具为V缺口照门和刀片式准星。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的有2个作用不同的保险卡槽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机械瞄具,注意准星这是一支民用版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的枪机结构基本就是M1907翻版过来的;采用枪管后坐式自动原理,枪管旋转式闭锁。套筒座内有对螺旋槽对应枪管上的螺旋状凸起,在子弹被击发后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在螺旋凸起与螺旋槽的配合作用下枪管开始旋转,枪管上闭锁突笋从套筒上闭锁凹槽中滑出是实现开锁,在套筒复进簧的推动下的复进过程中,套筒和枪管同样在螺旋状凸起与螺旋槽的配合作用下反向旋转实现闭锁。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的装弹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具体的不太相同;发射步骤如下:1、将套筒拉到最后露出装弹口时击锤被压下处于待机状态,同时用保险卡榫卡住卡槽保证套筒不往前;2、用8发弹夹一次性装入子弹后扣下保险手柄,套筒复位子弹被推入枪膛‘、3、扣下扳机释放击锤,击锤撞击撞针尾部击发子弹;4、在子弹击发产生的后坐力推动下套筒、枪管向后开锁,枪机继续后座完成退壳动作并让击锤压下;5、退壳完成后在套筒复进簧的作用下复位,枪机将下一颗子弹推入枪膛。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装弹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的装弹方式分为两种,可以一次性装入也可以一颗一颗装入;退弹和M1907是一样的,在枪匣左侧有一个退弹按钮,露出退壳口时摁下退弹按钮就可以完成退弹。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退弹按钮

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具有当时自动手枪中最轻薄纤细的枪身,握持舒适且便于携行,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发射的9×23毫米子弹停止作用好,其性能丝毫不逊于M1911;该枪经历了一战、二战获得不少好评却不如勃朗宁M1911那样耀眼到今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该枪用弹夹装弹的方式并不方便(盒子炮早期型号也是弹夹装弹到后来也改成了弹匣装弹),其次该枪所使用的子弹并不普及,斯太尔公司在二战后也不再生产这种子弹最终导致该枪在二战后迅速衰落;提一下,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子弹是当时的主流9毫米手枪子弹。

二战中纳粹德国对大概6万支的斯太尔-克伦卡M1912手枪进行了枪管改造用于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子弹,这些斯太尔-克伦卡1912手枪因此在枪匣左侧打了一个“08”的记号用以著名该枪只能发射9毫米帕拉贝鲁姆子弹,这些枪在纳粹德国的型号是P12(8),在《橡树十万火急》电影中出现了该枪,也是影视剧里非常少见的露脸。



一战中,斯太尔-克伦卡还有一个冲锋枪版本,1916年研发成功定型为M1912/P16型连发手枪,其弹匣容量增加到16发(依然是不可拆卸的内置式弹匣),目前是被公认的第一支冲锋手枪,理论射速800-1000发每分钟,有一个可以拆卸的枪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