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之乡

袁 征

春节,这个华夏儿女共同的节日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其起源,与笔者的家乡密切相关。

家乡,一个足以拨动人们心弦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其基本意思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者祖籍。笔者出生在北京,祖籍在阆中。

阆中,四川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位于四川东北部,南充市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毗巴中市、仪陇县,南邻南部县,西接剑阁县,北连苍溪县。西北毗连剑门山区,东北紧接大巴山区。嘉陵江由北至南纵贯市境中部,东河、西河、构溪河、白溪河及160多条小溪沟,分别由东北、西北两侧汇入嘉陵江,形成树枝状水系。



远眺阆中古城(徐波摄)

阆中之名的由来,坊间有多种说法。

《太平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

《三巴记》:“阆水纡曲,迳其三面。”

《旧唐书·地理志》阆中郡:“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四川大学任乃强教授认为,阆中賨人属羌族语系的羌族支派,羌族古语称天河为“阆”(汉族称天河为“汉”),賨人习称嘉陵江(阆中段)为阆水,故城因水名。

四川大学徐仲舒教授认为,古代西南地区凡以浪、狼、阆、郎命名的,均指居于谷地而言,现在藏语和壮语均谓溪谷之地为浪。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为乐认为,阆中系僮语地名,其含义有“野市”“溪谷”之意。

文物专家孙机认为,巴人古兵器“短骹”上螳螂图腾纹,与战国古文“良”字相比较极为形似。在古时,“良”字在巴地有可能读“阆”,即阆中之“阆”。依照古巴地之朐忍因“其地多朐忍虫而得名”的事例,得出“阆中则可能是因该地多螳螂而得名”。

阆中古城中天楼(袁映摄)

阆中古为梁州之域,周属巴子国。

秦置巴郡,郡治阆中,为阆中县。

东汉置巴西郡,郡治阆中。

东晋阆中改置北巴西郡。

西魏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

隋代复设巴西郡于阆中。

唐代相继设阆中郡、阆州。

宋代四川宣抚司、利州西路安抚使相继移治阆中。

元代阆中曾为保宁路,相继置东川元帅府、东路安抚使军民元帅府、保宁府。

明代阆中相继设川北分巡道、川北分守道(行署)和安绵兵备道(行辕)。

清代阆中作为四川省会长达20年,四川总督、巡抚、巡按御使均驻节于此。阆中相继设分巡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

民国初期阆中相继设川北宣慰使署、川北观察使署、嘉陵道。

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军、9军、30军、31军之一部相继转战久久沉睡的川北山区,阆中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先后建立了阆南县、阆中县、忠发市等苏维埃政权。



阆中史志和民政部门合编的《阆中红军录》(袁韧 摄)

1933年春夏之交,笔者的父亲袁学邦与一大批阆中热血青年毅然告别亲人,参加红军,投身革命,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征途。



川籍老红军袁学邦的回忆录《岁月的追思》(袁俭 摄)



川籍老红军袁学邦长征到达陕北时留影(图源:《岁月的追思》)

说起春节的起源,知情者自然会想到阆中的一位先哲。

落下闳(公元前156至公元前87年),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历算学家。当时,历法沿用旧的颛顼历误差很大,以致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混乱状况。朝廷议制新历,征召天下学士。经阆中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参加改制历法。落下闳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24个节气。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人研究制定出《太初历》,被汉武帝采纳,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首次恒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的历法体系。从此,“春节”以固定的节日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太初历》不仅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历法,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新历制成后,汉武帝授落下闳侍中之职。落下闳辞谢回家乡阆中,继续研究天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正月初一在央视综合频道介绍落下闳(孔海京 截屏)



四川卫视报道阆中古城2025年“迎春来,踏春去”活动(曾瑞炎 截屏)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2009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

2010年2月4日,经国内众多专家评审,认为阆中在传承春节和保护春节文化资源在全国都有标本意义。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受相关部门的委派,授予阆中市“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当日,阆中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2017年,落下闳入选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人。在民间,落下闳被尊为“春节老人”“春节先圣”,阆中“春节文化发源地”的IP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

2023年,阆中市先后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8家机构共同成立“春节文化研究联盟”,发出将“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和相关习俗”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阆中倡议”,积极推动落下闳及春节文化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9分30秒的申报片中,“四川南充阆中”的字幕出现了3次,阆中春节民俗元素有22处,总时长达1分19秒。于是,阆中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令世界瞩目。



四川卫视报道阆中古城今年除夕的热闹场景(陈玉琼 截屏)

作为春节文化的发源地,阆中不仅保存着众多与春节相关的历史遗迹,更将这份传统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漫步于阆中的古街小巷,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历久弥新的年味。

春节申遗成功,更是让阆中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让“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



四川卫视报道阆中古城今年除夕的热闹场景(曾成 截屏)

2025年1月28日,除夕,阆中古城“春节老人”在大街小巷为游客“赐福”发红包。



四川卫视报道阆中古城今年除夕的热闹场景(徐波 屏)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导演董金明说:“通过几天时间的拍摄工作,我们充分感受到阆中古城保存完整,春节文化特色具有唯一性,其文化价值比其他地方更丰富。现代人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阆中也可以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连接传统文化的桥梁。”

写于2025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

参考资料:

2.李婷婷、郭建坤,《春节申遗成功 发源地四川阆中邀您“2025阆中古城过大年”》,北青网,2024年12月5日。

3.《南充市地情》,四川省情网,2023年11月28日。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