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清晨,肥城市仪阳街道李南阳村的保洁员李秀芳像往常一样,推着垃圾分类车穿梭在村巷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车上多了一串红灯笼和几副春联,她笑着说:“边打扫边装扮,让乡亲们干干净净、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李秀芳的这一行动,正是仪阳街道春节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生动写照。


全员上阵:打出环境整治“组合拳”。1月16日,仪阳街道正式启动“新春焕新颜”环境提升攻坚行动,全力构建“干部包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

专班督导方面,迅速成立6个专项督导组,由党工委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每日深入各村巡查。重点针对“三边三线”,即村边、路边、河边以及主干线、旅游线、产业线展开整治。在巡查过程中,督导组发现部分村边存在杂物堆积的情况,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督促教育,确保问题及时整改。

志愿先行行动中,积极发动“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热情高涨,纷纷拿起工具,累计清理卫生死角230处。在年货集市周边,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清运垃圾50余吨,使得集市环境焕然一新。

智慧赋能环节,启用“数字乡村+无人机巡查”管理平台。通过分布在各村的23个高空摄像头,智能识别乱堆乱放、违规占道等行为,无人机复核并实时派单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置。据街道环卫办主任高吉强介绍:“往年春节期间垃圾量是平时的3倍之多,今年通过增设200个临时分类投放点,垃圾日均减量30%。”


靶向攻坚:破解节日环境“老大难”。针对春节期间特有的环境治理难题,街道创新推出“三化”治理模式。

在垃圾清运时效上,实施“定时+动态”清运模式。春节期间,居民生活垃圾量大幅增加,为此街道安排垃圾清运车在早晚固定时段进行集中清运,同时安排机动清运车辆,根据各社区、街巷垃圾堆积情况进行动态巡查清运。大年初二,桃都龙城小区因拜年人员增多,垃圾量超出预期,机动清运车在接到通知后20分钟内就赶到现场,及时完成了垃圾清运工作,确保了小区环境干净整洁。

在烟花爆竹残留清理上,指定专人清扫。除夕夜,石坞村文化广场燃放活动结束后,迅速启动清扫机制,短短10分钟内就将纸屑清理完毕,半小时内地面就恢复了整洁。

对于年货摊点管理,为每个摊位统一配备可降解塑料袋和油污收集装置。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每日认真抽检30个摊位的卫生状况。经营炒货的老刘对此赞不绝口:“政府的办法既卫生又喜庆,今年生意比去年好了两成!”

文化点睛:美环境更要浓年味。整治工作不仅注重“净”,更追求“美”,街道巧妙地将环境提升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民俗上墙活动中,组织专业人员绘制“二十四节气”“桃乡年俗”主题文化墙3000平方米。在绘制过程中,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当地的传说故事和民俗风情,使文化墙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灯景交融方面,各村内安装景观灯,悬挂手作灯笼2000余个。村民们积极参与灯笼制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庭院革命中,开展“最美农家院”评选。刘家台村村民王翠云家的“雪里红”小院成为网红打卡点,腊梅盆景与垃圾分类箱相映成趣。在评选过程中,邀请专家和村民代表共同打分,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

正月初三,从济南返乡的鱼山村宋凡军惊喜地发现:“村里不仅干净整洁,老磨盘、古井台这些‘乡愁记忆’也修复如初,手机拍照根本停不下来!”

长效机制:环境整治“不打烊”

春节期间“不打烊”的不仅是年味,还有环境管护机制。

错时保洁上,合理调整环卫作业时间,重点区域保洁延长至24时。环卫工人们分组轮流作业,确保各个时间段都有专人负责卫生清扫。

全民监督方面,开通“随手拍”微信平台,累计受理环境问题87件,且办结率达到100%。村民们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后及时拍照上传,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处理。

奖惩挂钩上,设置人居环境工作奖,将环境整治纳入村级考核,对连续3次登上红榜的村予以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各村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我们已经精心谋划开春后的绿化提升工程。”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街道将启动“万株绿植进乡村”行动,在整治后的空地上栽种桃树、连翘等本土植物,继续书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从“清脏治乱”到“造景留韵”,仪阳街道的春节环境整治实践,不仅擦亮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更深刻诠释了“群众过年、干部过关”的为民初心。当古村落遇上新年俗,当智能科技邂逅传统年味,这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正书写着新时代“桃花源”的幸福注脚。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袁广 张雪玉)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