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
“非遗味”格外浓郁
首个“非遗版”春节
在江门怎么过?
不妨来一场“非遗版”趁墟吧!
在堤东路195号和193号,由江海区高新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高新一小)和江海区江门一中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中附小)开设的店铺,通过“展示+体验”的形式,将非遗文化从校园带到街市,让游客在品尝“节日味”的同时也尽享“文化味”。
01
高新一小非遗文创店
走进高新一小非遗文创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掐丝珐琅画和一条条满身通红、披着金色鳞片的外海生恭鲤鱼。
据介绍,这些作品皆由孩子和老师、家长共同完成。深入店内,便来到了生恭鲤鱼文创制作区、掐丝珐琅制作区、橡皮章制作区三大体验区,游客可在此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文创作品。
生恭鲤鱼文创
掐丝珐琅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一小还特别设置了生恭鲤鱼展示台,展示了用三种不同方式制作的生恭鲤鱼:用竹片和红纸轧制的传统手工艺品、用特制粘土和金色颜料制作的生恭鲤鱼文创,以及结合3D打印技术和掐丝珐琅非遗技艺创作出的“非遗+科技”生恭鲤鱼。“创新的制作技术让生恭鲤鱼变得更有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活态传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新一小美术老师陈淑贤表示。
“没想到学校竟然能在长堤街拥有一家店铺!” 高新一小校长马苏雁说,“这次机会实属难得,既是家校共育成果的展示平台,又是非遗的推广途径。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非遗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02
一中附小华艺陶韵店
礼乐龙舟、新会陈皮、开平碉楼、蔡李佛拳……在一中附小华艺陶韵店,展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各异、独具人文内涵的学生陶艺作品。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中华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府文化与侨乡文化融合起来,使普通的陶泥变幻成各种富有灵气的形态。
新春期间,这里还举行了义卖活动,孩子们化身“小小销售员”亲自“带货”,不少游客亲身体验陶艺的拉胚和上色过程。
据了解,一中附小于2021年开展陶艺特色教学,设立了“彩陶坊”“萃华馆”“美术馆”“彩陶艺术长廊”等场地用于专业教学,并标配专业陶泥拉坯器材、陶瓷烧制设备及劳动技术专业设备,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引入专业教师团队与学校教师合力共研、共学、共创、共建,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
“对于学校能有机会走出校园,来到古色古香的长提,我感到十分惊喜,希望这次展示活动能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培养自信心,从而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中附小校长聂丽春表示。
新闻知多D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恭鲤鱼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因为红金相衬、肥大腰圆,象征着丰收和吉祥,更有着“如鱼得水、年年有余”的好寓意。外海素有传承制扎鲤鱼灯技艺和农历新年把玩鲤鱼灯的传统习俗,鲤鱼灯技艺传承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于2021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江门日报(文/图 曾婧)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