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能够逐步替代特斯拉?

半个月前,《华盛顿邮报》表示,大概十年前,特斯拉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也是很成功的电动车企业,其生产的特斯拉产品一直都是豪华的代名词,但今天,特斯拉已经被比亚迪迎头追赶。

其认为,以特斯拉为首的,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不仅仅价格更便宜,而且质量同样非常好,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没有一款北美设计生产的电动汽车,可以和中国电车相抗衡。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份非常客观的点评报告。

中国可以用1万-2万美金的成本生产出来长续航电车,这是欧美企业远远做不到的,比如说比亚迪海鸥参数图片)、吉利星愿这种定价7万-8万的电车,尺寸、续航、配置非常合理,但定价只要欧美企业的50%左右。

以日本市场为例,生产能力很强的日本地区,销售最多的电车是日产樱花,定价1.5美元左右,不仅仅比吉利星愿的定价贵了50%,而且尺寸还要比吉利星愿更小、续航也更短。



强如日本这样的汽车工业尚且如此,欧洲车企在造电车上更没有竞争力。

欧洲销售的大众ID.4定价在4.3万欧元左右,但国内的ID.4定价却只要1.7万欧元(13万人民币),同样的设计图纸,同样的车型,国内的ID.4定价只有欧洲的40%。

所以有一部分人用返销的方式,将中国生产的德国电车运回欧洲市场赚取差价,这还引起了德国大众的不满。



生产电车的两个重点,是三电技术和供应链体系。

国内拥有顶级的三电技术,同时供应链也非常强大,我们的宁德时代为全球电车提供了大量的电芯,成本是核心的、绕不开的优势。

2024年,国内市场的新能源销量占有率接近50%,已经开始“逼退”很大一部分油车企业,至少国内市场只生产油车的企业,很难存活。



所以丰田、大众、通用等企业火急火燎的开始进行电动化转型,为的就是抓住国内的新能源新趋势。

不仅仅是国内,全球市场同样如此,数据调研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的销量达到了8900万,其中新能源车的销量为1700万,占比接近20%。

虽然大部分市场不如国内这般成熟,但也有一部分市场开始逐步接受电动化,比如说东南亚、欧洲地区,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开始逐渐增高。



传统的内燃机+变速箱结构,其实存在油耗高、性能弱、故障率高的问题,全新的内燃机+变速机构+电池包+电机的动力结构,不仅仅油耗更低、体验感更好,同时性能更强,已经在海外很多市场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比亚迪在2024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瞩目的企业之一,其单品牌的销量已经超过了本田、福特,电动化的成绩已经开始给传统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除了北美、日本、韩国等几个本地保护属性非常强势的地区,其它市场都开始进行明显的电动化升级,这意味着很多传统企业,比如说本田、日产、福特、大众等这些品牌的销量在未来几年会受到影响。



而中国企业方面,也必然会凭借着电动化杀出几个强势的选手,比如说大有成绩的吉利,已经在2024年做出成绩。

中国车企的劣势就是造车历史短,在很多地区没有得到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动化技术的优势将会全面展开,在做电车这件事儿上,国内的供应商和各家的技术储备,都会让外资企业在新能源赛道中,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