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北方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面食的发展历史。

事实上,中国的粮食作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南米北麦”的格局。

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从河姆渡遗址到史记里“饭稻羹鱼”记载表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稻一直是主要粮食作物。

北方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从夏商到唐朝,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一直是粟,直到宋朝,小麦和粟才并列成为北方的“主食双雄”。


小麦的原产地是哪里?

主流的说法是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岸)。小麦在大约5000年前传入中国,商周时期,小麦在黄河流域零星种植,但产量低。当时的加工技术落后,还没有面粉的概念,小麦都是“粒食”,类似煮米饭。带麸皮的小麦一粒粒吃下去,口感自然非常不好。大豆也是我国原产的,但是在豆腐发明之前,中国人吃大豆也是煮熟了一粒粒吞下去,或者煮成羮喝下去。

所以,古人确实没吃到什么好东西。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小麦也是我国的原生作物,但我们现在的主粮冬小麦是从西亚传过来的,并慢慢替代掉了中原的原生小麦。传入的时间是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

小麦一开始都是“粒食”,煮了吃了也好,烤了吃也好,都没有破坏小麦的颗粒形状。


小麦吃法的重大进步,就是“饼”的出现。

秦朝以前,饼字很少出现,汉朝开始,饼字出现的频率才多了起来。按照历史记载,小麦在中原的大规模种植,也是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大力推广。

东汉时期,刘熙写了一部《释名》,在这本书里面,对“饼”字是这么解释的:“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把麦子磨成粉,不再把颗粒状麦子直接咽下去了。

《释名》里还说到:“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饼”的含义跟今天还有很大不同。今天的饼,指的是圆形或方形的块状固型饼,如烧饼、月饼、米饼等。而古代的饼,则指的是粟麦之类,磨成粉以后制作成的各类食物,包含着以下几种:

蒸饼,类似于今天的馒头,蒸出来的。

汤饼,水煮的面疙瘩之类,刀削面可能就是汤饼的一种。

蝎饼,这个词很令人费解。总是不可能是用蝎子做的饼,有资料说带蝎子花纹的饼,或者端午节驱邪吃的面食。

髓饼,加入动物骨髓做的面食。

索饼,即面条,长条状曰索,故名索饼。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寒食以面为蒸饼”,说明面食已进入日常生活。

为什么汉朝开始,小麦的吃法一下子就丰富起来呢?主要得益于石磨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很早就有了石磨。春秋战国时期,石磨还只是磨盘上面加一根石棒,石棒来回直线运动,碾压谷物,进行初步的脱壳。这种石磨效率不高,且加工深度不够,还磨不出很细的面粉。

战国晚期到汉朝初年,上下两片磨盘的旋转式石磨出现了。磨盘的接触面还刻有凸出线和凹槽,这一下不但提高了石磨的效率,还增强了研磨谷物的精细程度。正式因为如此,秦汉开始就不再生吞麦子了,而开始做成了“饼”食用。

东汉时期,在北方,小麦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粟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根据文献记载,粟的产量还是远远大于小麦,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又有了几大突破。

发酵技术开始广泛用于面食,现代馒头的雏形开始出现了。

西域“胡饼”(类似馕)传入,类似现在烧饼的面食出现了。《齐民要术》记载:“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这种胡饼的做法,跟今天就没什么区别了。北魏的《齐民要术》里面专门有一张《饼法》,讲述了蒸、煮、煎炸、水煮等二十多种做饼的方法。


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其提倡不杀生,用面食塑型替代牲口用于祭祀得以广泛应用,宗教节日吃的食物“寒具”(类似馓子)等慢慢普及。

唐朝的时候,又出现“冷淘”(凉面)和“馄饨”。

因为面食的吃法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饼”,小麦的种植在唐朝有了大幅度增长,中原地区很多地方小麦种植已经连城了片,慢慢接近粟的种植面积。唐代宗时期,田赋已经开始征收小麦了,小麦已经成为了重要主粮。

到了宋朝,小麦种植面积已经赶上了粟的种植面积,两者并驾齐驱成为北方两大主粮。

宋之后,小麦一跃成为北方最主要粮食作物,把粟和其他作物抛在后面。

宋朝也是面食非常丰富的时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让面食不但成为主食,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的面食小吃。

包子、馄饨、油饼、饺子(称“角子”)、面条(称“索饼”)、油条(“油炸桧”)等今天主要的面食,在宋朝街头都能见到了。

不仅如此,宋朝的面食还有插肉面(臊子面)、齑(jī)肉菜面、鱼肉面、羊肉面、蟹黄馒头、笋肉馒头、糖馅馒头等一系列地方风味面食。


说到了宋朝,我们就要讲一讲武大郎的炊饼了。

宋朝的说法跟今天不一样。在蒸制的面食中,有馅料的叫做“馒头”,比如蟹黄馒头、笋肉馒头、糖馅馒头等,而没有馅料的叫做“饼”。

所以,武大郎的炊饼,就是今天的白面馒头。

而且,武大郎卖的炊饼,最开始就叫做“蒸饼”。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蒸饼的“蒸”字发音和“祯”相似,古人很讲究避讳,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这种无馅料的面食价格便宜,可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饮食需求,代替自己生炊烟做饭,所以自宋仁宗开始,蒸饼就改叫炊饼了。

明清以后,面食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辣椒传入以后,更是形成了众多的地方美食,面食也遍及南北了。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