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全市粮食生产总产量约26亿斤;
这一年,全市“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达到20余个,总产值达350亿元,带动就业20万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这一年,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42个,认证总量居南阳市前列。新认证绿色食品、小麦和高粱产品12个,“邓州花生”获今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认证;
这一组组沉甸甸的农业发展数据,令人振奋。
2024年,邓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和“1236”工作思路,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绷紧粮食“安全弦”
“当前小麦正处于越冬期,前段天气干旱,浇过一遍水,长势良好。”立春时节,在位于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的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对麦田“把脉问诊”。
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农田里安装的摄像头,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情况,田间管理轻松高效。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是河南省首批成立的县市级智慧农业中心,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土壤环境监测、气象监测、虫情监测等功能,能够实现无损化监测及高效化、精准化、规模化管理。
目前该中心已高标准完成2000亩智慧示范区建设,小麦生产在智慧农业系统的指导服务下,不仅实现了节本增效,还避免了资源浪费,更加生态环保,展现了依托“智慧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
“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以来,一年两季每亩可提高1至1.5个产能等级,一季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年增收300元左右,亩均节肥16.7公斤,节水约40吨,节电10度以上,年亩平均节省工时7.3个,合计节本增效每亩500元左右,周边2.7万亩高标准农田每年节本增收1350万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1+N”体系更加完善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春节前夕,走进邓州市刘集镇虎洲黄酒厂,工人们正把成箱的黄酒,往一字排开的五六辆厢式货车上搬。“春节是销售旺季,上次拉了300箱,基本卖完了,这次再拉200箱,多备点货。”在南阳市区经营特产店的张先生,是虎洲黄酒的大客户,这已经是他春节前第二次来刘集进货了。
“培育壮大光照黄酒、老户周黄酒、大召黄酒、虎洲黄酒等龙头企业,凸显‘1’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带动‘N’协同发展,采取协会+企业+作坊(农户)的模式,让龙头企业与小作坊建立分工配合、共赢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刘集镇党委书记马燕介绍,刘集镇现有各类黄酒企业67家,黄酒作坊800多家,其中年产50吨以上的黄酒企业30余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黄酒3万余吨,产值近1.2亿元。刘集镇将构建“1+N”产业体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刘集镇资源禀赋独特优势,打造黄酒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邓州已形成穰东服装、刘集黄酒、构林面粉、腰店雨伞、陶营水产、龙堰红薯、高集烟叶、文渠内衣等20余个“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年总产值达350亿元,带动就业20万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近3万元,有效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培育扶持乡村产业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2024年2月,南阳市乡村振兴富民产业现场会在邓州成功举办;在建的刘集镇产业强镇和构林镇产业强镇二期建设项目均已完工;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4465.78万元,目前已完成90%。截至目前,已认定南阳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邓州市级7家,10家省级龙头企业申报材料已报省厅;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申报已获农业农村部批复;邓州市陶营镇渔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及邓州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已获批复。
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42个(其中绿色食品24个,有机农产品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认证总量居南阳市前列。2024年新认证绿色食品、小麦和高粱产品12个,“邓州花生”获今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认证。
2024年,全市国家级以上合作社已累计发展到9家、省级以上合作社20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家,家庭农场182家,2024年新评定示范社20家,新认定省级重点社会化服务组织6家,其中农业类4家、水产类1家。
“2025年,我们将持续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不断壮大富民产业,聚焦‘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提档升级,实现产业规模有突破、村集体收入有渠道、农户增收有提高的发展格局,提升农田地力水平,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抓好畜牧稳产保供,培育壮大水产养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业力量。”邓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