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渝石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寒假返乡后笔者就开始帮着父母从事干豆腐作坊生意,干豆腐是这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也是人们节日饭桌上必备的一道家常菜,因而干豆腐作坊临近春节生意十分火爆。每天来来往往有很多顾客进出这间豆腐坊,大到村镇政府官员,小到普通农民百姓。每一个到来的顾客在等待之余都会跟我的父母讲一讲闲话,这些闲话“不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闲话也最容易反映问题。今年闲聊热门话题之一是“粮价”。每个前来购买干豆腐的农民都要抱怨一嘴今年的粮价。与去年春节之际相比,今年受粮价影响的农民的年前生活大为不同了。
(一)一场由粮价低迷引发的农民年前生活的改变
笔者的母亲抱怨过,今年农民很少买干豆腐了,就算有也只是一斤两斤。跟往年相比,今年显得非常不一样。如果深究这个问题,能发现正是粮价的变化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该村村民今年粮价均在7毛左右,相比较前几年的9毛、1元相比,属实是下跌较多。农民们抱怨,国家今年引进国外售价更低的粮食,国内的粮食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伴随着粮价的下降,农民的生活和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很多农民不甘心较低的价格,想着“屯粮”来等待高价抛出。但农民们万万没想到,今年的粮价居然还在继续降。8毛的时候一直在屯,没想到过了半个月就掉到了7毛左右。很多农民由于不敢承担这种 沉没成本 ,便想着即刻抛出,以免粮价再低下去。由于村民们粮价卖的不高,收入相对减少了,除去偿还外债,手头留下的并不是很多。但又面临新年,不得不需要一笔钱来保证新年的生活。农民们临近新年重视这笔钱情有可原,一是亲戚朋友来来往往自己家中需要包个红包、做顿满汉全席,自己的面子还得维持;二是苦了一年的生活,家里所有的人都在等着新年能够改善生活。此外,还有一批继续屯粮等待价格回春的“理想派”,希望粮价回温能够随着春天一起到来。这种情况下,农民们便开始想办法去获得一笔钱,来保证能够过好新年。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农民紧紧与农业捆绑,这是不正确的。现代农村中村民还可以靠“副业”来赚得收入。有的农民通过畜牧业(如养牛、养羊、养猪)来获取第二份收入,有的则通过进城务工,或是在村镇澡堂从事“搓澡”等临时工工作来获取收入。在粮价走低情况下紧急抛售或是尚未卖粮的这批农民,正在从事这两种方式来让自己新年有个美满的开始。但“美满”似乎有点早,随着粮价的走低,牛肉价也跟着走低了。牛肉价低其实受着粮价的影响。粮价低,有畜牧业基础的农民便想尽快卖掉所养的牛来获取过年的收入,一时间造成的市场供过于求,今年的牛价相比往常,降低了近30%。很多农民没办法,如果再不抛出牛,自己就真的没有过年的钱了。这导致很多农民亏损售牛,就为了能尽快有一笔钱,如果再晚一些,临近新年的商品涨价潮不是农民能承受得了的(笔者曾去本地菜市场买几根黄瓜,黄瓜过去1.98元一斤,去的时候已经涨到了3.98元一斤)。为了过年,又为了尽快存年货,很多农民逼于无奈,不得不卖粮或是卖牛。而对于那些进城务工的人来说,把赚来的钱偿还外债后,貌似也没剩多少了,因为进城务工有个前提,那就是自己家并没有太多亩的地。“搓澡工”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中,农民们发现,通过搓澡临时工来赚钱,既快又方便。“快”在于当天就可以结算搓澡挣得的劳务费;“方便”在于离家近,就算家远也可以提供住宿,乡镇的洗浴店一般具有住宿的功能。虽然粮价低影响了农民们的购买力与热情,但一年的疲惫还不值得农民请人搓一顿澡吗?而且,农村在冬天一般没有办法在自己家里洗澡,并不具备这种条件,只有夏天可以依靠自制热水袋来实现,但还得受着天气的照顾才行。临近新年的这一段时间,农民貌似夹缝中求生存,有的人不惜放下身段去求邻居、亲属借来一笔生活的钱应急,不过大环境下同为农民的邻居也爱莫能助,而且临近新年不借钱的“理”刻在农民的脑中。被借钱的人于心不忍或是左右为难,借钱的人红透着脸又不得不提着涨价的两筐年货来委曲求全。更有甚者,在菜市场行偷盗之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钱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新年的前两天,粮价终于回温到8毛。虽然粮价还是比较低,但碍于新年,除了一些土地较多的农民,大部分的农民都抛售了,勉强维持下一年的生活。
如果要再找个例证,很容易发现,今年农村过年相比往年安静许多。大家手里没有那么多钱,自然连鞭炮也不敢买太多,适当放几个热闹一下就可以了。甚至,每年正月初五必备的乡镇扭秧歌讨钱活动也没有了,也许大家都彼此默识春节期间从农民手里讨钱没那么容易了。
(二)粮价降低的背后:农村粮价为何遭遇低迷
村民口中粮价降低的原因是国家引进了一批比国内市场价格更便宜的粮食作物。这是村民们日刷短视频直观了解到的。如果进一步分析粮价走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各自为营、自给自足、相对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中国最后一次能够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机会自农业集体化运动后就消失了,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扩大,包产到户使各自为营的小农经济进一步强化。相较于国外庄园经济下机器化、集约化生产,中国农业粗放式发展使得粮价难以与国外粮价对决中占据优势,因而价格被迫降低。正如村民所说,“国家正引进国外价格相对较低的粮食”。逐渐降低成本,无论国家还是个人,这也是大势所趋。
二是城镇化建设需要农民,部分农民需要退出农业领域。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工作为这一群体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城市的重要力量。降低粮价可以倒逼许多农民离开农业领域,进入城市务工。而且,当农民习惯了城市生活选择购房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长期以来积压的房地产“库存”。
三是粮食价格在农民日常生活之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较高的粮价恐难以实现。前文一直在讲粮价低,那么粮价高会给农民生活带来什么问题呢?粮食作为基础商品的必备原材料,粮价提高,成本提高,对应的商品价格也将提高,最终被农民购买,到底还是伤了农民。粮价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民作为相对 弱势群体 ,便在这种尴尬局面中夹缝生存,也印证了那句“粮贵伤民,粮贱也伤民”。
四是农民在售粮过程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中国粮食的定价权不在农民手中,国家也始终不放开粮食价格。而且,主张“粮食价格不能提高”的声音也始终存在。在售粮环节,个体农民粮食的价格并不单受粮食质量的影响,还受个人社会关系的打通、区域粮价整体趋势等因素影响。在农村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粮明明比别人要好,但卖出的价格却不如别人。粮价长期处于一种“国家控制”状态,势单力薄的农民很难拥有相对较高的粮价。
五是农业供求关系影响着粮食价格。尽管中国农村现已有空心化的倾向,许多农民把土地抛荒,但国家补贴使得一些离村农民再次回村捡起农活,技术进步与农资使用推动粮食产量连年创收,并未出现部分学者预期的粮食减产的问题。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粮食替代品的增多,居民对粮食(口粮)的需求呈现下降,供过于求的现状使得粮价降低。
六是个别农民卖粮“暗箱操作”影响地区整体粮食信誉评价。有农民反馈,该地有人卖粮时先把面相好的粮放在上面,把一些陈粮或是质量相对较差的粮压在下面,一般收粮的人只会用手翻一翻上面的粮看看成分。一旦农民与收粮的人签订好收粮协议后,无论粮食质量如何,收粮的人都必须收购。有的农民会通过这些“小骗术”将自己家的粮食卖出去,长此以往,收粮人会减少来此地收粮,而农民为了卖出粮,不得不用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收粮人“回流”。
粮食价格走低,但农资价格却未见稳定,不少农民感叹“农民难做”,想要向“外”转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现了六次内生性经济危机与两次外源性经济危机,大多靠“成本转嫁论”即城市向农村转嫁危机来化解,最为典型的是三次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农村这盘大水池不能光输水,还需要蓄水。农民最朴实、最期盼的愿望是安安稳稳的生活,还请各界善待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