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胡伟
“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潍坊有很好的‘农业土壤’,例如技术支持、资金支持・・・”“择一事而终一生,一定要种出名堂来”“致富不忘本,自己富起来不算什么,怎样带领更多人共同致富才是关键。”“让外国人熟悉中国配方、中国大棚。”跟随山东商报记者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新农人一张张鲜活的脸孔,聆听着他们的心声,见证着他们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非凡历程。
新农人的多元画像与共同底色
潍坊的新农人,作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弄潮儿,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其中,有放弃城市繁华与高薪的博士硕士,凭借深厚的学识底蕴,为农业注入科技的力量;有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企业家,以丰富的经验引领产业升级;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学子,带来国际化的视野与理念。这些新农人,年龄跨度虽广,但以80后、90后为中坚力量,他们出生在信息时代,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对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接纳能力。
尽管背景各异,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与梦想。他们热爱农业,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与敬畏,将农业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怀揣着农业强国的梦想,坚持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不畏艰难险阻。他们在农业生产的重重挑战下,始终坚守初心、奋勇向前。就像于庆、梁增文、杨建辉和刘君等新农人,放弃城市白领工作,投身潍坊农业,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不断学习,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将一片荒地变成高产农田 ,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新方法种植,实现增收。
海归学子:王艺杰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海归学子:张笑笑(山东商报 胡伟 摄)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市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得天独厚的“农业土壤”,为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活跃在农业的各个领域,从种植养殖到农产品加工,从农业科技研发到农业品牌营销,从乡村旅游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种植领域,新农人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刘莉,应用新技术建立5600亩农场,年销售小麦、花生良种千万斤,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周边上万农户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张笑笑、曾永、王艺杰、陆玲辉和张珂等新农人,他们打造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潍坊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农业科技领域,刘莉和孙晓杰等新农人,专注于研发新型农业灌溉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还有像夏俊磊、梁其安和张本计这样的新农人,借助电商直播平台,把潍坊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让潍坊味道香飘万里。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新农人成就的辉煌篇章
经过不懈努力,新农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经济效益上看,他们创办的企业营收不断增长,有的甚至突破千万元大关。在产业规模上,潍坊市已培育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蔬菜、畜牧、农机、花卉四个千亿级产业链持续壮大,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果品、生姜、肉鸡等10个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新农人的辛勤付出。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部分新农人将业务拓展到了国际市场,例如王守波带领团队将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棚”推向国际,让世界看到中国农业的实力,提升了中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梁增文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农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方向。他们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他们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期末,国内“新农人”的重要代表——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达1010万人。而根据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500万人,彰显出“新农人”群体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潍坊新农人的贡献不容小觑。
香椿书记 刘君(山东商报 胡伟 摄)
富硒养殖业 刘国强(山东商报 胡伟 摄)
新农人背后的强大支撑
新农人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印发《2024年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成长发展保驾护航。在土地流转方面,积极协调,为新农人提供适宜的土地资源,解决他们发展农业产业的用地难题。资金支持上,推动金融机构为乡村好青年群体提供“乡村好青年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新农人创业资金压力。同时,鼓励“新农人”申报职称,并牵头制定《潍坊市关于支持取得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六大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二十一条政策扶持措施,提升新农人的职业认同感和发展空间。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在培训支持上,定期举办“新农人”职业技能培训,搭建“人才+技术+产业”学习交流平台,帮助新农人提升专业技术与运营水平。此外,潍坊市不断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乡村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5.8%,县域内医疗就诊率达到94%,“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新改建农村公路4871公里,自来水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4.5%,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超过95%,实现乡村基本生活要件与城镇同标同步,为新农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山东商报 胡伟 摄)
新农人发展中的思考与挑战
然而,在新农人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部分新农人虽然具备创新思维和热情,但在实际经营中,仍面临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如何增强新农人的抗风险能力,让他们在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又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新农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新农人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新农人发展仍存在一些难题。部分新农人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进入市场时可能会遭遇品牌建设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以与成熟的农业企业竞争。新农人在启动和扩展业务时有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对此,应多措并举,化解难题。
兴村治社好书记 刘君(山东商报 胡伟 摄)
山东商报胡伟与新农人企业家张笑笑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奋进之路
面对这些挑战,新农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习,通过参加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新农人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支持力度,引入民间投资,解决新农人创业时面临的资金难题。推动现代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利用直播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拓宽市场准入渠道,支持新农人建立自有特色品牌,加强农村仓储、物流平台等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资源优势,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一线开发培养急需紧缺的人才,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加大“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在相关高校、高职院校更多设立“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班,为乡村培养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人才。
胡伟在田畴沃野间留下了扎实的脚印
“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新农人到兴农人,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奋进之路。但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新农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实现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华丽转身,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广袤的乡村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胡伟
媒体人 胡伟
胡伟,山东商报潍坊记者站新媒体中心总监,一位激情满怀的优秀记者。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为人正直,执着追求新闻的真、善、美,讲好更好潍坊故事。他扎实践行“四力”,用脚力探寻真相,用眼力捕捉细节,用脑力深度剖析,用笔力书写精彩。他投身精品视频采编工作,执导、编写脚本与文案,精心拍摄和剪辑。为“大潍坊一体化”宣传贡献力量,奉献出一批传播力强的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新闻大奖。他以实际行动展现记者担当,是讲好潍坊故事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