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一位中学教师因为朋友圈里的“吃喝玩乐”被家长举报,
理由是“整天不务正业,不配为人师表!”
这件事引发了广泛讨论:
老师下班后还能不能有自己的生活?发个美食、旅行照,真的有损师德吗?
01 教师就该24小时端着?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这位老师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些露营、深夜火锅、假期旅行的照片,
结果有家长看了不高兴,
认为“老师就该时刻谨言慎行,连朋友圈也算半个讲台。”
甚至有人直接举报,质问:“你不是玩就是吃,怎么给我孩子当老师?”
可问题是,老师下班后就不能放松吗?
医生、警察、公务员下班了都能吃火锅、看电影,为什么老师就不行?
难道当了老师,就必须24小时活得像个“圣人”?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老师”这个身份的期望值太高了。
总觉得老师就应该是“严肃端庄、满脑子都是教案”的形象,
一旦看到他们享受生活,就开始“道德审判”。
但说到底,
任何职业只挣八小时工资,不是卖给单位和社会,
工作之余只要不违法,想晒什么就晒什么,
这是人家的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
02 吃顿火锅=不配当老师?
从法律和职业规范来看,教师确实需要遵守师德要求,
比如不能发表不当言论、不能有损害学生的行为。
但吃火锅、露营、旅行,这些既不违法,也不违背职业操守,为什么要用“圣人标准”去审视?
有家长担心:
“孩子看到老师朋友圈全是吃喝玩乐,会不会觉得学习不重要?”
这其实有点过度焦虑了。
孩子的成长,最关键的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
而不是老师朋友圈的几张照片。
况且,一个有丰富生活体验的老师,
可能更能理解孩子,教学也更生动有趣。
想想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那些有趣、有故事、能聊得来的?
如果老师被要求生活“无趣化”,是不是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03 教师也是普通人,别逼得太紧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
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机器”。
那作为教育者的老师,
不也应该是一个“有情绪、有个性、有生活”的普通人吗?
如果老师连发个朋友圈都要小心翼翼,这个职业未免太压抑了。
事实上,对老师的“高标准”要求,可能也是家长对教育焦虑的体现。
孩子的成绩、未来的竞争,都是家长们操心的事,
于是希望老师时刻严肃认真,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不良影响”。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是老师越来越累,越来越谨慎,
甚至有不少优秀人才不愿意当老师,因为压力太大、束缚太多。
04 让老师做回“人”,教育才有温度
我们当然希望老师是学生的榜样,
但榜样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不食人间烟火”。
比起一个表面端正但没有生活的“空壳老师”,
我们更需要那些有温度、有个性、能引导孩子成长的老师。
所以,与其揪着老师的朋友圈不放,不如换个角度想想:
我们希望孩子在一个宽松、有趣、有爱、有理解的环境里成长,
还是在一个充满批评、指责、苛求的环境里长大?
如果我们把老师逼得太紧,最终受影响的,不还是孩子吗?
往 期 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