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2月3日电 题:阳雀洪村“换道”赶超记
新华社记者谢奔、阮周围
湖南省沅江市四季红镇阳雀洪村,曾经是个发展面临诸多限制的“落后村”——地处洞庭湖区低洼地带,田地少,水患多,农民“靠天吃饭”没收益,纷纷外出打工。渐渐地,村里没了人气,更没了活力。
然而这几年,阳雀洪村摇身一变成了“先进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建设有声有色,集体收入连年快速增长,2024年突破35万元。
变化来自何处?今年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阳雀洪村实地探访。
驱车沿宽敞的村道前行,两侧树木笔直挺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方方稻田规整有序。
“以前这里到处是‘脏乱差’。”63岁的村民夏建楚向记者感慨,“垃圾乱扔、污水直排,沟渠堵了,河水臭了,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走……”
2017年,“能人”刘自武返乡担任阳雀洪村党支部书记,人居环境整治是他抓的第一件事。
刚开始,有人质疑,新来的书记不搞工程,先搞卫生,是不是作秀?还有人说,一没钱,二缺人,能搞得成吗?
刘自武说:“村里发展的新气象就要从新面貌开始。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就会对村里的事上心。”
村干部、党员等带头,组建志愿服务队,清运垃圾、修建沟渠、栽种树木,点滴变化“扮靓”了乡村,更为村里赢得不少荣誉。许多村民受到触动,主动加入进来。
人心齐了,谋划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就“打牢”了。
过去,阳雀洪村没少在产业谋划上想办法。有段时间,周边地区时兴种棉花、栽西瓜,村民们也跟着学,效益却怎么也提不上来。“劳作辛苦不说,一到涨水,就可能颗粒无收。”村民黄金全回忆说。
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一次屋场会上,有村民提出发展“稻虾产业”的想法,大家伙讨论开了。
“我们附近的大通湖水质好,稻田里养虾有优势。”有村民分析。
“搞稻虾养殖得把水稻田‘小改大’才能出效益,大家会同意吗?”也有人担心。
“先大胆试试看!”最终,刘自武拍了板。紧接着,村里派出队伍到湖北潜江等地考察,学习方法,引进技术。黄金全流转了几十亩土地,成为村里第一批养小龙虾的人。
这条路走对了。阳雀洪村的稻虾品质好、产量大,借着小龙虾消费市场火爆的东风,名气越来越大。村里顺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起冷库和集散中心,便利小龙虾供需对接。
如今,阳雀洪村稻虾种养面积超过1500亩,年综合产值超过2000万元,成为沅江市一张特色产业名片。
黄金全不仅靠稻虾产业致了富,还成为远近有名的“技术专家”,频繁被请到外地指导养虾。“怎么也想不到,我也能成为‘专家’……”
记者走访时,不少村民还在虾塘忙碌。“前不久把虾苗投下去了,春节越忙越踏实,来年一定有个好收成!”村民们满怀期待。
乡村振兴不是单选题,转思路,才能更好谋出路。
刘自武说,在阳雀洪村,另辟蹊径、“换道”赛跑的例子还有不少。
“比如,‘沅江四季红镇腐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我们没有跟风,而是看准了腐乳产业品牌化的趋势,投资建设包装印刷厂,设计、生产腐乳包装盒。”刘自武说,现在厂子每年带来近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拉动了就业。
等到开春,村里还计划结合稻虾产业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引进研学研习和农耕文化体验新业态,发展思路越来越宽阔。
在阳雀洪村采访时,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充分立足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主动尝试、“换道”赶超,“落后村”也能实现大作为。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期待这样的新思路、新举措再多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