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姨,来领米面啊!”“叔,分红到了哈!”这热闹的一幕发生在日照莒县陵阳街村,村民们正开心地领取分红、米面油。近年来,这个昔日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贫困村,已华丽变身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新春走基层” 特别报道,深入日照莒县陵阳街村,揭秘这个从前的贫困村庄如何转身成为“明星村”。

曾经,陵阳街村和许多贫困村一样,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土地稀少,村民生活贫困。如今,村民们正热闹地领取分红、米面油,一片富足热闹的景象。

乡村振兴,文化是重要的载体。陵阳街村在村民家门口建成博物馆、党史馆、村史馆。据博物馆负责人卢兆村介绍,“我们村这一带是中国大汶口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在这里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号角率先在这里吹响,中国最早的文字在这里诞生’。”

近几年,陵阳街村整合文物资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投资千万建成2600平方米博物馆,提供文物标本的陈列展览、藏品研究等服务,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村内旧厂房

同时,在村内一处旧厂房内,述说着陵阳街村40年前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兴办企业、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墙壁上泛黄的大字报、客户联系清单等都被完好保存。

早在1984年,村里先后建起织布厂、印染厂等13个村办企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1997年,村集体利用多年积蓄建设果蔬冷储设施,发展租赁经济。2015年,产业转型升级,半数恒温库升级为低温库,打造高端食品水产仓储加工基地。目前已形成6万吨冷链物流规模,年为村集体创收1000万元。“不仅带动本村就业,还带动周边村庄就业。”

“我们所有的光伏都没有占用土地。”村办企业东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经理胡友海称,光伏产业是村里第二产业,光伏板装在冷库顶、房屋顶、园林顶,不占土地,采用“余电上网”模式,即光伏板接收的电能先供村民自用,剩余电量卖到供电站。凭借这一产业,每年每户村民可分得7000多元。


光伏板

如今,培训经济成为陵阳街村重点打造的集体经济新增长点。莒县陵阳街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锡文告诉记者:“通过面向本地和全国承办各种培训班,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员到村里来参观学习,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该村的下一步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90后莒县陵阳街道陵阳街村村干部法德杰毕业后选择留在村里。他表示,村里有三大经济体,经济实力较强,不仅工资待遇好,老人待遇也不错。村里有优秀的带头人,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让人受益匪浅,培训经济还能让人学到很多知识,不断提升自我。“村里生态好,环境好,文化底蕴深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