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我们都和沪上的亲友欢聚一堂。可那年春节恰巧我和妻都需要在单位(地址在金山)值班,大年夜无法和家人一起欢度了。金山的朋友阿林和娟娟说,索性你们到我家里过除夕,品尝品尝阿拉乡下头的年夜饭。
恭敬不如从命。虽说在金山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但对金山年夜饭的习俗也仅限于“道听途说”。如家人般的朋友,如此三番五次热情相邀去感受金山农村除夕的年味,我们还等什么呢。
阿林和娟娟的家是一幢三上三下的楼房,门楣两只鲜红的大灯笼给除夕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刚跨进客厅,迎面扑来的是蒸糕的香味。定睛一看,一位阿婆正在指点小辈往洁白的糕面上摆放红枣、核桃和蜜饯之类作点缀。娟娟介绍道,这是她婆婆,是周遭远近闻名做蒸糕的好手。只见阿婆正在往蒸糕上浇粘粘的类似麦芽糖的东西,老人大概看出了我的疑惑,用一口金山话给我讲解开了。原来这是用来祭灶神的。蒸糕和麦芽糖相配作供品,目的是用粘性重的蒸糕和麦芽糖将灶神的嘴“封”住,给玉皇大帝讲讲好话,保佑老百姓风调雨顺。她还补充说,每年除夕夜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是当地人的传统年俗。
年夜饭在客厅里开张。点缀五颜六色的红枣、硕大果仁的蒸糕冒着腾腾热气摆放台面的中央,四周有白斩鸡、白切羊肉、红烧鲤鱼和韭菜炒蛋,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金山的特色菜熏拉丝和丁蹄。心里不禁一乐,这不是名副其实的众星捧月嘛。娟娟介绍说,熏拉丝就是蟾蜍,金山人都喜好这一口。而色泽红亮的丁蹄取自金山产的黑皮猪,这种黑皮猪骨细皮薄、肥瘦适中、肉嫩质细,是佐酒下饭的好菜。我记起来了,我曾陪同沪上老邻居到金山枫泾一游,归程的时候,老邻居一口气将桥旁那家小店的熏拉丝和丁蹄“一网打尽”,按照老邻居的说法,凡是有名头有口碑总有他的合理性。弄堂里的邻居都说他是美食家,看来是实至名归。
年夜饭有两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儿子刚读中学二年级,看到阿林给大家倒酒,他便拉着他妈妈的手大呼小叫起来,哎哟,我的名字印在酒瓶上了,怪伐!怪伐!平素喜好逗乐打趣的阿林一本正经地对我儿子说,我知道金枫小朋友今天来吃年夜饭,特地叫人印上去的。他的戏话引得一桌人大笑不止。儿子扑闪着眼睛,摇着头嚷着“看不懂”,阿婆乐呵呵的脸上绽放出如花般开心的笑容,那眯缝的眼睛里流露出醉心的甜蜜,嘴里一个劲地说:好兆头!好兆头!
另一个细节也蛮有意思。酒过半巡,娟娟端上一盆刚炸好形似锅贴的面制品,儿子从小喜欢吃油炸食品,马上伸筷去夹了一个,连声说“好吃!好吃!”阿婆接口笑着说,金枫弟弟,你吃一个尝尝味道,阿婆给你准备了一包带回家吃。原来这形似锅贴的小食当地人叫“眉毛饺”,也是金山当地迎新年饮食风俗的必备品,馅是芝麻和白糖,喷香入味,怪不得小家伙一个劲叫“好吃”!在金山工作生活几十年第一次听到阿婆唤小男孩叫“弟弟”习俗,也领略了金山人年夜饭的“实打实”。在金山农家第一次吃年夜饭听到这么多“年味”故事,真是不虚此行了。
那年在金山阿林和娟娟家吃年夜饭距今已20多年了,金山农家红艳艳的对联、红彤彤的大灯笼、客厅里那弹眼落睛的农民画,还有那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弥漫开来祥和的年味常常萦绕在脑海里。又是一年新春,退休在沪上蜗居的我,遥祝阿林娟娟一家年年岁岁幸福来,岁岁年年年味浓,阿婆健康长寿。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金洪远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