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和“春节”,二者之间的纽带和交集是什么?是立春。
春节与立春,都代表着开端。春节是历法意义上的“岁始”,立春是季节意义上的“岁始”,主题都是迎春,前者以人文节日的方式浪漫地迎春,后者以自然节气的方式现实地迎春。
“春,喜气也,故生”,所以春天是中国人心中喜气洋洋的季节。在古人眼中,四季仿佛有四种气。“喜怒哀乐”所刻画的,就是春秋冬夏分别对应的气,好似“四季表情包”。
民间还有节气神一说,这是人们对每个节气的拟人化表达,对立春的描绘通常是新科状元形象,代表着节气新的轮回的开始。人们不拘泥于规制,以极尽美好的想象,将状元郎点染得喜气洋洋,洋溢着春令之美。
立春与春节互为均值,这也是古人将立春定义为“正月节”的缘由。春节的公历日期是不固定的,可以早到大寒、晚到雨水,但均值是立春。立春的农历日期也是不固定的,可以早到腊月十五前后、晚到正月十五前后,均值恰是春节。春节和立春在日期上的重合率大约是三十年一遇,所以有“百年难遇岁朝春”之说。
正因为两者日期上的差异,就有了“春脖子”的长短之说。“春脖子”是指过完春节后的备耕时间,谚语说“春脖子短,农活往前赶”。怎样衡量“春脖子”的长短?古人根据春节与立春的前后关系总结出规律:立春在春节前五天以上“春脖子”短,反之“春脖子”长。今年立春在大年初六,与春节正好相差五天,所以“春脖子”不长不短。
与之相关的,还有中国古代的春牛春神图。春牛春神的色彩、装束、样貌、相对位置等要素,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交节时辰、立春与春节的先后等决定的。人们可以从春牛春神的相对位置,判断农时的急与缓;从春神的着装细节,判断温度高低、雨水多寡。这是古代中国官方对年景预估的视觉化表达。因此,春牛春神图也是中国古人创制的艺术化的年度气候图式,是传承有序、规制谨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报《立春》,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殷艺源、钟金叶、王威制作。
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次成型”的,是先有“二至二分”,它们所界定的是昼夜长短均齐的天文特征;然后有“四立”,它们所界定的是四季的起承转合。“四立”的诞生,提供了与其他文明古国不一样的季节划分“中国方案”。在“四立”中,最热的不是立夏而是立秋,最冷的不是立冬而是立春,所以有“立春不是春”之说。
立春时节,气候意义上春天的“领地”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约7.3%,还只是云南和岭南等地的“特产”。为什么立春被视为“春始”?这涉及古今季节划分逻辑的差异。现代的春,看的是气温数值;古代的春,看的是天气趋势。立春,不是已暖,而是向暖。各地气温的具体“点位”各不相同,但气温走出低谷、迎来趋势性回暖的拐点却是一致的。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对这类转机的生动诠释。
二十四节气要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是平民化的知识体系。例如,什么是冬?水始冰。什么是春?冰始融。这样的标准,简洁直观。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制的简明气候历,那么七十二候便是具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广义物候历。这使得中国人的时间是有画面感、情节性的生态时间——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燕子来了,什么时候青蛙叫了,什么时候桐叶落了,时间节律和段落被赋予鲜活而亲切的感性色彩。例如,立春三候“鱼陟负冰”,既写实又写意,是一则很有情趣的物候标识。
当然,物候历是高度地域性的,不可能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提供一个全国“统一答案”,但它为我们制订本地物候历提供了经典范式。气候变迁,会导致节气的气候时间和物候时间产生显著偏移。例如从前西安的“东风解冻”是在立春一候,现在已经提前到了大寒二候。气候变暖已成为亟须重点应对的全球问题,所以在传承节气的过程中,不能刻舟求剑,需要与时俱进。
原标题:《立春:春节与节气的纽带》
原文刊发于2025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8版
作者:宋英杰
主播:李雪
编辑:李雪
责任编辑:朱浩铨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ID: ms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