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宗永(北京市方志馆馆长)
北师大陈垣像
(编者按:陈垣校长担任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达45年,他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史,深爱了91年自己的祖国,结果自身也活成了中国史里面动人的篇章。
既是“国宝”,当走出北师大,其智慧之光为全体国民共享。陈垣图书馆(江门市蓬江区图书馆)整理陈垣校长各类资料,委托梅明顾问作公益发布,以方便学术研究,推动教育进步。)
[摘要]本文从北京方志文献记录的角度全面考察著名学者、教育家陈垣先生在北京志书的基本情况,以期从一个独特角度考察陈垣在北京历史中的地位。同时,考察其在北京的8处住所及其主要活动,从微观历史的角度考察陈垣作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对北京历史记忆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北京历史;陈垣
吾兄陈夫子,书城隐此身。
不知老将至,希古欲弥珍。
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
一编藏颂鼎,风雨感情深。
上面这首诗是著名学者沈兼士先生歌颂陈垣先生的诗作。
前排左三陈垣,右二沈兼士
作为著名爱国学者、教育家,陈垣先生经常利用毕业这一重要时机用题词的形式寄语即将离校的青年才俊。
1938年毕业生题词:“毋事浮嚣,失礼于人,毋徒顾目前,毋见利忘义,永保汝令名。”
1940年毕业生题词:“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今诸君毕业远行,谨书此为赠。”
1941年毕业生题词:“品行第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身体第二(父母唯其疾之忧),学问第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近来同学颇知问学,是好现象,但每轻重倒置,故以此告之。”
启功在1980年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中写道:
一九六三年,我有一篇发表过的旧论文,由于读者反映较好,修改补充后,将由出版单位作专书出版,去请陈老师题签。
老师非常高兴,问我:“你曾有专书出版过吗?”我说:“这是第一本。”又问了这册的一些方面后,忽然问我:“你今年多大岁数了?”我说:“五十一岁。”
老师即历数戴东原只五十四岁,全谢山五十岁,然后说:“你好好努力啊!”
我突然听到这几句上言不搭下语而又比拟不恰的话,立刻懵住了,稍微一想,几乎掉下泪来。
老人这时竟像一个小孩,看到自己浇过水的一棵小草,结了籽粒,便喊人来看,说要结桃李了。
现在又过了十七年,我学无寸进,辜负了老师夸张性的鼓励!
一、新编首轮《北京志》里记载陈垣的情况
陈垣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长期担任私立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长期生活在北京城。
从1958年开始,历时48载共计172部的新编首轮《北京志》是如何记载陈垣的?本文试图从地方志的角度考察北京历史记忆中的陈垣。
在全部172部《北京志》里搜索,可以看到如下20种志书里记载了陈垣先生:《大事记》《西城区志》《海淀区志》《东城区志》《石景山区志》《故宫志》《图书馆志》《档案志》《民政志》《人民代表大会志》《文物志》《出版志》《博物馆志》《期刊志》《对外经贸志》《北京宗教志》《著述志》《中央机构志》《共产党志》《北京胡同志》。
共计出现了 63 次(表 1)
表1“陈垣”一词在《北京志》各分志和区志中的出现情况
志书名 出现的次数 备注
1《人民代表大会志》 10
2《故宫志》 9 索引 1 次
3《出版志》 8 索引1次
4《宗教志》 8
5《西城区志》 4 实为3处
6《图书馆志》 4 包括索引1次,实记述3处
7《中央机构志》 3
8《期刊志》 2
9《档案志》 2
10《东城区志》 2
11《著述志》 2
12《民政志》 1
13《海淀区志》 1
14《文物志》 1
15《石景山区志》 1
16《博物馆志》 1
17《对外经贸志》 1
18《共产党志》 1
19《大事记》 1
20《人物志》 1
共计:20 63
在《北京志》里,“陈垣”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志》,这个可能有点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其实这正从一个角度证明了陈垣先生是新中国新政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陈垣先生在1949年8月任首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至1954年8月任北京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1949年8-11月)332名,其他各界代表95名、爱国民主人士39名。
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49年11月-1951年2月)425名。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年2月-1952年8月)519名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工学生代表45名。
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2年8月-1954年8月)555名,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工学生代表45 名。
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委员会名单23人。
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委员会名单19人。
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名单69人。
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四次会议主席团名单68人。
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由45人组成。
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由69 人组成。
陈垣先生不仅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还是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这是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校长的政治活动兼职。
1964年4月3日北京师大选举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 陈垣投票
陈垣先生还是一位博物馆专家或者说收藏家。
《北京志·博物馆志·馆藏文物精品》:“清朝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纸质,毛笔书写。纵21.5厘米、横53厘米。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逼迫革命党人妥协,最终双方达成了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宣布同意‘共和’并逼清帝退位的协议。在袁世凯的逼宫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优待条件颁发了退位诏书。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退位诏书由张謇拟稿,经南京临时参议院付由袁世凯转交清廷公布。此《退位诏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购得。1975年,北京师范大学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
四诏之一
陈垣对故宫的贡献巨大。“清室善后委员会(1924年11月20日-1926年4月5日)。委员长:李煜瀛。14委员:陈垣为委员。
“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本理事会执行全院事务,以理事9人组成之。第一任理事是李煜瀛、黄郛、鹿钟麟、易培基、陈垣、张继、马衡、沈兼士、袁同礼。李煜瀛被推举为理事长。
“点查清宫物品。1924年12月20日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这时由于政局发生变化,在11月10日,张作霖调军人关。这次会议议决3点,制定(点查清宫物件规则》18条,从登记、编号,到物件挪动都作了严密规定。定于12月22日下午在神武门城楼上召开点查预备会。23日正式开始点查清宫物品。李煜瀛以善后会委员长名义宣布他签发的一封信。信中说:委员长所兼任的常务委员,请陈垣代理。委员长不在故宫时,由陈垣代理委员长职务。”
1926年7月14日,内阁决定结束故宫博物院维持员的工作,成立故宫保管委员会,聘委员21人,设干事及办事员若干人。原任董事中只保留了汪大燮、庄蕴宽两人。故宫保管委员会于7月27日在中南海居仁堂开会宣告成立推举赵尔巽、孙宝琦为正副委员长。
7月23日下午,全体善后会委员开会商量对策,决定在交接时坚持3条原则:一是请政府明确宣布三件事:故宫不发还溥仪,不变卖故宫,不毁灭故宫。二是由院组织移交委员会,由保管会组织接收委员会逐项点交、接收以清手续。三是发起监督同志会办理交接监督事宜。
8月2日,赵尔巽、孙宝琦率随员到故宫博物院就职。第二天下午,两人出面在清史馆设宴招待善后会代表陈垣、江瀚、吴瀛和俞同奎,商谈交接手续。
宴会后,陈垣以善后会代委员长身份提出7月23日善后会议决的交接手续3条。新保管委员当即反对,提出一切从简,先接管,不必办点交。
陈垣重申善后会主张,说:“万万不可。必须点完一处,移交一处,再由新会加封加锁,即由新会负责。未点以前,所有各处旧封条一律不动,仍由旧会负责。”
新会人员说:“这一来岂不要旷日持久,费事费时。”
陈垣反驳说:“本院同人认为点交为最重要关节,如此才可清手续、明责任。如果保管会不同意点交,就该登报声明自愿承担一切责任。此后故宫文物、图书、珍宝、陈设如有损失,概与旧人无干。”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时与同仁在养心殿门前合影
由于陈垣坚持点交,赵、孙两人十分恼火。第二天去见代总理杜锡珪,想得到杜的支持,不料杜认为理应分设移交、接收两委员会,才有利于交接。赵、孙此举未达到目的,愤而辞职。赵、孙二人虽辞职,依附于赵、孙的人却迁怒于陈垣。
他们暗地里通过军阀张宗昌,指使宪兵司令王琦在8月8日清晨派宪兵逮捕了陈垣,意在报复,也想通过压力迫使庄蕴宽尽快办理移交。陈垣被捕后,拘留于宪兵司令部,经庄蕴宽设法营救,当天中午被释放;但陈垣不肯离开,要宪兵司令说清为什么要逮捕他。
释放以后,又被软禁在西安门大街家中。两名宪兵住进他家,监视他将近一个月之久。陈垣被软禁期间,国务院秘书长孙润宁多次催促庄蕴宽交接,由于庄蕴宽坚持点交,赵尔巽等始终未曾出面,交接工作遂拖了下来。
直到9月22日杜锡珪辞职,内阁解体,以赵尔巽、孙宝琦为首的故宫保管委员会也随之消失。
“到1926年12月1日,又发生了宪兵司令王琦奉张宗昌之命,派副官率宪兵到大院胡同围困庄蕴宽住宅,欲加逮捕的事件。这是赵尔巽任故宫保管委员会委员长接管故宫博物院,陈垣坚持点交被软禁之后,庄蕴宽又坚持点交,对此耿耿于怀。赵尔巽在张宗昌家谈起了对庄蕴宽的不满,于是张宗昌命王琦逮捕庄蕴宽。王琦的副官围困庄宅到深夜一点,京畿卫戍司令于珍和警察总监陈兴亚奉顾维钧和张作霖之命前来解围,带走王琦的副官,这件事才了结。维持会发起人在12月9日,再次在欧美同学会集会,通过暂行简章,推选江瀚为会长,庄蕴宽、王宠惠为副会长,继续主持故宫博物院院务。正、副会长于12月17日到院就职,指定王式通、陈兴亚、吴瀛、李宗侗、马衡、陈垣等15人为常务委员。”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任命故宫博物院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陈垣为理事。”以上为《北京志·博物馆志》之记载。
(编者注:故宫1926年部分,与故宫研究所章宏伟记载的时间不一致,有可能是农历和公历没有注明)
其他各分志记载的陈垣事迹,主要是记载其学术成就。
《宗教志·佛教·文化艺术·佛学著述》:“北京佛教历史上重要佛学著述依朝代次序有:民国陈垣著《释氏疑年录》《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清初僧诤记》《明季滇黔佛教考》等。"
《道教·著作综录》:“北京学术界对道教文化的关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几所高等学府的学者对道教的初步研究。北平师范大学教授陈垣等。他们着重在道教经典、人物和思想上作了研究。……陈垣著《记许缵曾辑刻太上感应篇图说》李志常之卒年》。……这一时期,北京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对道教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陈垣教授出版《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等。”“《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四卷,陈垣著,1941年辅仁大学排印。《李志常之卒年》,陈垣著,《辅仁学志》1943年12月第12卷第1~2期。”
《期刊志》:“《历史研究》,双月刊,创刊时,由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科学院出版,后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陈垣、陈寅恪、夏鼐、嵇文甫、汤用彤、刘大年、翦伯赞等国内著名史学家组成。”
《东城区志》:“北平地区组织文物维持会,陈垣等负责。”
《著述志》:“《北京抗日群英谱》,吴家林主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该书共收入了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包森、白乙化、杨秀峰、陈垣、齐白石、梅兰芳等30余位抗日英雄、模范和著名人士、群体,记述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业绩。”
1942年4月陈垣在辅仁大学返校节运动会上演讲《孔子开运动会》的故事
“《元典章》,原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官修,清末沈家本有刊本。中华书局1957年重印出版。该书正集共60卷,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0门,下分373类,每类又各分条格。记元世祖即位(1260年)至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间的典章制度。另附新集,不分卷,续记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后有陈垣著《沈刻(元典章)校补》10卷和《元典章校补释例》6卷.”
二、陈垣北京寓所变迁初探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陈垣以监生资格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因文章不合八股程式,落榜而归。这是17岁的陈垣初次到京城。从1913年来京工作定居至1971年去世,陈垣在北京生活了58年,他一直租赁房子,这58年中,他一共换过8处住所(见表2),平均7年多搬一次家,这也反映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的时代。其中最短的住了仅10个月。
第一所为宣武门内象来街(1913一1921年),居住8年;第二所为西安门大街(1921-1927年),居住6年;第三所为翊教寺(今育教胡同)(1927-1930年),居住3年;第四所为丰盛胡同(1930-1932年),居住2年;第五所为米粮库(1932-1937年7月),居住5年;与胡适做了多年邻居。
抗战爆发后,第六所为南官坊口(1937年7月一1938年),居住1年2个月;第七所为李广桥西街(今名柳荫街)(1938一1939年),居住10个月。
第八所为陈垣故居,是他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院落,个人名下房产,在北京市西城区兴华胡同13号(原为兴化寺街5号),是一座典型的老北京的四合院。1939年7月16日入住,从此才安定下来,整整住了32年,直到去世,是他一生住得最长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光。兴华胡同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南部路东,离什刹海很近。胡同名字因为历史上的兴化寺而得名。
以上这8处地点,见证了陈垣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留下了陈垣先生的丰富情感和记忆,也是陈氏后人的重要寄托。
这8处地名,也因为陈垣先生或长或短地住过而具有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表2 陈垣北京寓所和故居变迁情况
序号 位置 时 间 主要活动和成果
1 宣武门内象来街 1913-1921年
1913年3月,在国会会堂附象来街赁屋,定居北京。
1917年春,因搜集和研究明末清初基督教史籍结识英敛之,发表处女作《元也里可温教考》。此文得自辅仁社课题,马相伯序、英敛之跋。
1918年开始,美国长老会在交道口129号开展传教工作。除举办查经班、平民夜校、英文班、国语讲习所外,还举行宗教、学术、时事演讲会,讲员有冯玉祥、王正廷、胡适、陶孟和、陈垣、周作人、司徒雷登、福开森等学者名家。
1920年,创办北京孤儿工读园和北京平民中学。请英敛之为书斋励耘书屋题写匾额。
1921年,创建北京平民中学(今北京第四十一中学)。
2 西安门大街路南 1921-1927年
1921年12月,出任教育部次长,兼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2年,历史博物馆留存的部分内阁大库档案计62 箱又1502麻袋,经教育部次长陈垣的积极支持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努力奔走,国民政府批准北京大学研究国学门加以整理。这些档案大部分于1953年由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接收剩余的少部分档案仍由历史博物馆保存。新中国建立后这部分档案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1922年5月,辞去教育部次长。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1923年9月 30 日,研究所国学门师生在城南龙树寺抱冰堂举行首届恳亲会。先生言:“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1923年10月9日,完成《元西城人华化考)8 卷29章,由北京大学(国学车刊》和燕京大学(《燕京学报)刊行。同年,完成《二十史朔闰表》。
1924年12月,受清室善后委员会李煜瀛委员长委托代理委员长职务。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通过《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李煜瀛为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馆址设在外西路的寿安宫。
陈垣曾师从英敛之。陈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元也里可温教考》得到他的赞赏,帮助刊印传世。
1926年1月,英敛之去世,辅仁社的校务由陈垣继任负责,并积极筹划建立大学事务。根据当时教育部《私立学校条例》,新的大学定名为辅仁大学。奥图尔任校长,陈垣任副校长。1927年6月,学校报呈教育部批准立案试办,辅仁大学正式成立,美国本笃会教士奥图尔任校长、陈垣任副校长。
1926年8月,故宫博物院同人开会应对赵、孙之议,陈垣被捕。
3 西四翊教寺(今育教胡同) 1927-1930 年
1927年,致许世英公函,将清军机处档案和杨守敬观海堂藏书移交故宫。
1928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教授,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1929年6月,任辅仁大学校长,奥图尔改任校务长。
1929 年冬,宗教、学术、时事演讲会又在鼓楼西重新开始,继续请吴雷川、赵紫宸、李荣芳、刘廷芳、许地山、陈垣等人为讲员。
著《史讳举例》,由北平燕京大学燕京学报编辑会于1928年刊行。该校出版的书籍有《辅仁学志》《华裔学志》《名理探》《逻辑学》《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吴渔山先生年谱》等。《辅仁学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由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担任。1929年6月迁往北平北海公园内。该所主要出版著作有刘复、李家瑞著《宋元以来俗字谱》、陈垣编《敦煌劫余录》。
4 西城丰盛胡同 1930-1932年8月
1930 年,任北大名誉教授。
1931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
5 地安门内米粮库 1932年8月-1937年7月
1932年,陈垣在北平辅仁社夏令营的讲稿《佛教能传布中国的原因》(叶德禄记录)刊行。
1932年8月21日,迁居米粮库1号。
1933年,为故宫购人两江总督端方电报档案(包括苏报案档)。
1933年,在东四牌楼清真寺礼拜殿南侧兴建一幢二层小楼,并于同年月成立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学术界知名人士徐炳昶、顾颉刚、冯友兰、蔡元培、姚从吾、李书华、陈垣、李麟玉、孙曜等人为筹备委员。
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36年,辅仁大学购恭王府为女校舍,请单士元撰《恭王府沿革考》,为改稿。
6 恭王府东侧南官坊口20号 1937年7月-1938年,14个月
日本侵占北平后,陈垣坚持反日爱国。
日伪让陈垣出任“东亚文化协议会”副会长,月薪几千元。陈垣回答说:“不用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我也不干。陈垣一直拒绝在日伪机构中任职。
1938年5月19日,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拒绝日伪当局要学校悬挂日伪旗及所谓“庆祝”徐州被日本侵占的命令。辅仁大学就是不挂日本国旗不让学生参加“庆祝”游行。日伪人员质问陈垣,陈垣说:“自己国土丧失,只感到悲痛,要我们‘庆祝’,办不到!”
7 李广桥西街(今柳荫街) 1938-1939年,10个月
利用每年出版的年刊,在“校长题词”中传达告诫和期望,劝同学不要和社会上的败类交友,要洁身自好,劝同学不要失足,不要顾眼前利益为敌人出力,要有远大眼光,待国家胜利,告诫同学虽身陷敌区,但做人要正直,要政治上不从敌,爱祖国,这一点做不到,有身体、学问何用?在犬兽横行社会,要慎交游图振作以待来年。
8 西城区厂桥兴化寺街5号(兴华胡同13号) 1939年7月-1971年
著《明季滇黔佛教考》,由北京辅仁大学于1940年8月刊行。
北平和平解放前,国民党当局3次派人接他去南京。第三次是1949年1月9日,次日《世界日报》报道陈垣已乘机去南京,其实陈垣仍在北平。
各校地下党组织通过进步教授给尚对时局抱观望态度的教授和讲师做工作。选派学习成绩好、教授熟悉或信任的党员、盟员学生登门拜访师长,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希望这些知名学者和教授能够留下来,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过北平地下党深入细致的工作,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徐悲鸿,辅仁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等决心留下。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陈垣在学生陪伴下步行到西直门站在便道上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人城。
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1952-1971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 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的哲学、经济、社会系和西语系部分师生分别并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其他均并人北京师范大学。
1959年4月18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作题为《希望大批优秀青年投到教育战线上来》的大会发言。
1961年9月7日,参观北京工读学校。
1960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艺林周刊》发表《书大德南海志残本后》《谈北京双塔寺海云碑》等文章。
1962年3月,参观广济寺舍利阁所藏佛牙,撰成《法献佛牙隐现记》。
北京寺庙停灵和举办丧事的约有30余家,其中最著名者为嘉兴寺,是北京寺庙丧事活动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天均有三五家办事。此处曾举办过摄政王载沣、画家齐白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京剧名演员梅兰芳等的丧事。
根据陈垣遗嘱,其藏书5万余册捐献给国家。
陈垣先生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以其丰富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学术成果丰富了北京历史记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