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的“碳”途困境:本想“割韭菜”,却反被“噶了腰子”?
丁仲礼早就说过,在环保问题上,欧美玩不起,早晚会耍赖,果不其然,欧盟带头搞的“碳排放”绳索,结果套自己头上了…
近日,《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透露,以大众汽车为首的一众欧洲汽车巨头,极有可能被迫向中国的电动汽车竞争对手,比如比亚迪(BYD)支付数亿欧元的真金白银,只为购买珍贵的碳信用额度。这场景,简直就像是昔日的武林盟主,如今却要低声下气地向初出茅庐的新秀“交保护费”,着实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曾经在全球汽车市场呼风唤雨、威风八面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们,如今却陷入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碳”途危机之中,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欧盟今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新政策说起。为了响应全球环保的号召,彰显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与“担当”,欧盟毅然决然地对碳排放不达标的车企增收碳税。这原本是一项看似正义凛然、为了地球未来的举措,可实际执行起来,却充满了荒诞与讽刺的意味。按照欧盟的规定,如果那些在欧盟境内销售汽车的车企,其碳排放未能达到标准,将面临数十亿欧元的巨额罚款。这罚款金额,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车企都肉疼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欧洲车企们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与其被欧盟“狠狠宰一刀”,支付那高昂的罚款,还不如直接从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的企业手中购买碳排放权。毕竟,对于这些欧洲车企来说,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提升自己的电动化技术水平,以满足欧盟那严苛的碳排放标准,还不如“走捷径”,直接购买碳信用额度来得简单快捷。《金融时报》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除了比亚迪或上汽集团之外,大众和雷诺没有其他选择来共同组建排放权池。”话说得如此直白,仿佛是在狠狠地打欧洲车企的脸,让他们的无奈与尴尬暴露无遗。
而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早已深谙此道。它已经与其他在欧洲开展业务的整车公司建立了排放权池,通过出售自己多余的碳排放额度,赚得盆满钵满。这就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早早地发现了市场的商机,然后迅速布局,抢占了先机。而大众汽车呢?如果它不想被欧盟罚款,就需要在今年将电动车的销量增加一倍。然而,这对于目前的大众汽车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众汽车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一直显得步履蹒跚、犹豫不决。虽然它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与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相比,其在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其实,这所谓的欧盟碳税,与欧洲在 IT、AI、大数据等领域的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欧洲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无法与美国、中国等国家相抗衡。但是,欧洲却在罚款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一旦发现有企业在这些领域存在所谓的“违规行为”,欧洲就会毫不犹豫地开出巨额罚单,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真正提升欧洲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反而让欧洲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同样,欧盟在汽车碳税方面的政策,原本是想借此推动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提升欧洲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可是,欧盟却高估了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进程和能力。它没有想到,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会如此艰难,如此缓慢。相反,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却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出色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如今,欧洲车企不仅要面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激烈竞争,还要向它们购买碳排放权,这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可笑的是,面对这一困境,欧盟的一些成员国也开始坐不住了。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参加欧盟峰会后表示,增添汽车业的困难并不合理,不应以罚款限制企业投资电动车的能力。他指出,汽车制造商已推出新款电动车,但无法强迫消费者购买这些车型。他还说:“我认为不罚款才是正确的,应该研究如何更合理达成减排目标。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已进行过深入的讨论,相信能找到解决方案。”此外,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与捷克总理菲亚拉也计划敦促欧盟取消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汽车制造商开罚的措施。就连法国政府也支持汽车制造商 2025 年免受处罚的方案。这些国家的表态,无疑是对欧盟碳税政策的一种质疑和挑战。
欧洲汽车制造商们,曾经的辉煌如今已逐渐黯淡。他们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技术创新的难题,还要应对来自全球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欧盟的碳税政策,原本是想成为推动欧洲汽车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如今却变成了束缚欧洲车企的“紧箍咒”。如果欧洲车企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那么,它们在未来的全球汽车市场竞争中,必将被彻底淘汰。而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则有望凭借着这一难得的机遇,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这场关于汽车碳税的“闹剧”,最终将会如何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