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蛇狂舞迎新岁,玉燕翩飞报福音。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台州传媒推出“新春共富路 幸福台州人”专题报道,聚焦“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讲述台州推进共同富裕的好故事,以及推动共富后带来的美好生活场景,营造幸福过年的节日氛围。
新春絮语·梦想
新春,开启共富新航程
春节,延续四千年的中国最盛大节令,从未像今天这般充满蓬勃张力。这是承载希望、展望未来的时间节点。在这万象更新的蛇年新春,当我们围坐在温暖的餐桌,除了享受亲情友情,也会不自觉地憧憬新年的生活。这份憧憬,与家国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紧密相连。
共同富裕,是每个人都能在春节里,毫无负担地与家人相聚,分享过去一年的收获与喜悦。它意味着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人们都能拥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生活条件。过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让许多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旧貌换新颜,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共同富裕,也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化。新春佳节,当我们看到家中老人享受着优质医疗保障,孩子们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心中别提有多欣慰。国家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人们不再因看病难、看病贵而发愁。
在这个蛇年春节,我们怀揣对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企业主们思考着如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员工共同致富;创业者们谋划着新的项目,希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普通劳动者则默默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期望新的一年里收获更多。每一个人的梦想都弥足珍贵,让我们在新的一年,携手共进,将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共富的宏伟蓝图中,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浇灌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进程上阔步前行,浓墨重彩书写“美美与共”的现代情怀。
绵延千载的春节灯火,伴着多彩的梦想,终将汇成民族复兴的璀璨星河。
每月销售馒头30万多个
员工稳定在20多人
一个回乡创业青年的共富经
2月2日上午,黄锟鹏带着笔记本来到村里的兜内咖啡馆,和小伙伴们沟通新一年“大黄馒头”线上销售和品牌塑造等问题。
黄锟鹏1998年出生在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在这历史悠久的古村里长大,后来一度在杭州创业做服装生意。去年,远在云南做药材生意的父亲见村里发展红火,提出想回家卖馒头,希望黄锟鹏能帮忙做馒头的线上销售,两人一拍即合。去年7月,“大黄馒头”在沙滩村开张,同时也在线上各大社交平台上开同名账号,不定期更新主题为“返乡青年在村里开馒头店的一天”的短视频。视频里的农村生活令人治愈,也有不少人通过视频“种草”了屿头馒头。
有人慕名赶来,也有人线上下单,馒头店的生意日渐红火。针对很多慕名而来的年轻顾客群,黄锟鹏还开发出别家馒头店所没有的芝麻山药、红枣核桃等符合当下健康趋势的新品,并将这些素材加入到小视频的宣传中。
很快,黄锟鹏这“招”起效了,账号不停涨粉,每条视频下都有人询问如何购买馒头,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大黄馒头店就这么“火”了。“我们去年半年产值200多万元,每月馒头销售量达30万个以上,应该说我们创业第一阶段的目标完全超预期。”黄锟鹏说,“目前员工稳定在20多人,这两天员工已陆续在回归,馒头也在少量生产中,正式开工大批量生产是正月初八。”
“我们成功的原因不是去找客户,而是让客户来找我们,今年我们还延续这个思路,深入开拓增量市场,让更多之前不买馒头的人来买馒头,同时做好台州特产集合,丰富产品的多样性。”黄锟鹏说,去年他们还和兜内咖啡达成合作,用咖啡和馒头这种中西结合的搭配方式给来村里的游客一个全新体验。
打造出中西合璧的特色,让馒头这种传统食品也搭乘上潮流的班车,并成为当地独具一格的文旅符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许这就是我们青年回村创业与乡村振兴产生有效的火花效应。”黄锟鹏说,“当然政府对沙滩老街的保护开发是基础,家乡开发好了,我们青年回归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也才有探索共富路径的可能。”
变“一时红”为“一直红”
黄含怡:驻村干部的“新愿景”
2月2日,在玉环市大麦屿街道龙湾村共富工坊产品直营店,驻村组长黄含怡一早就和同事忙活开来,整理货架、统计品类、打扫卫生……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眼前奶白色的门店已然粉饰一新,准备春节后正式对外营业。
“这里除了引入‘鲜玉奇缘’品牌产品外,还精选了一批‘大麦屿好物’以及玉城、坎门、沙门、海山等30家共富工坊近70种产品,计划从一地‘小共富’到携手其他乡镇实现‘美美与共’。”黄含怡说。
地处台州最南端的龙湾村,三面环海,从高空俯瞰,因其靠近温州,能远眺洞头诸岛、乐清等地,被称为“好望角”。然而,早些年,龙湾村虽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但受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的制约,一直是个“沉睡”的临海渔村,发展滞后。
2019年底,黄含怡作为驻村干部来到龙湾村,看中这里的资源禀赋,她和同事主动牵线搭桥,对接街道、部门争取资源,联合各方力量为龙湾村“改头换面”——不仅邀请玉环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作为驻村规划师,开展全域全要素村庄规划编制,最大程度还原龙湾村的村落肌理,还发动全村39名党员干部,投入到50多座庭院和70多幢古村落石屋的改造提升,让乡村“颜值”再次提升。
如今,浙江·台州1号公路玉环示范段穿村而过,每逢节假日,龙湾村也迎来成批的游客,山海村落逐渐焕发生机,吸引了柒墨咖啡、机车驿站等业态相继落户,龙湾村的集体经济也从原先年收入不足10万元跃升至40万元。
“这两年,我们主要依托台州1号公路玉环示范段,充分挖掘龙湾村沙滩、石滩、海岛、火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像从温州楠溪江畔引进的柒墨咖啡,平时日客流量可高达上千人次,还有正在建设的机车驿站,一年可以为龙湾村增收超30万元。”在黄含怡看来,随着业态的丰富,龙湾村的潜在优势逐渐被激活了。
新的一年,黄含怡期待龙湾村有更好的发展。她说,今年龙湾村还要打造一个赶海乐园,依托龙湾村优越的生态资源,深度开发旅拍、徒步、露营、康养等旅游项目,持续做好“旅游+”文章。
“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群众的朴实愿望。我们还将围绕低空飞行、休闲捕鱼、滩涂赶海、滨海骑行等特色体验场景,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助推龙湾村、台州1号公路高频亮相公众视野,从‘一时红’变为‘一直红’。”黄含怡说。
石梁:“红色村播”助农惠民
“今天是大年初五,祝直播间的朋友们蛇年快乐!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我们石梁镇的冬笋,用来炒菜或放汤都特别鲜美,喜欢吃冬笋的朋友可以在这里下单……”2月2日上午,天台县石梁镇的“红色村播”工作室里,双溪村党支部书记吴志力正在直播间介绍农特产品——石梁冬笋。
石梁冬笋是当地的时令高山特产,两头尖,“肚子胖”,口感鲜美不发涩。但将冬笋运到下山售卖,以往要颇费一番周折。路途遥远,散客居多,冬笋卖不上好价钱。吴志力看到村民挖笋的艰辛、卖笋的不易,希望带动优质土特产走出石梁。
2021年,石梁镇启动“红色村播”工作室,吴志力积极响应,化身直播间的“主播”,开启了推广“春天卖茶叶,夏天卖山水,秋天卖特产,冬天卖雪景”的直播销售模式。
“以前小贩来收购冬笋,只能卖七八元一斤。书记开始直播后,冬笋去年和今年的价格已经到了20元左右一斤,我们家帮忙几个村民一起卖了上千斤,过年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双溪村村民汪巧芬高兴地说。
“近几年山上做互联网直播,山下设置高山特产专卖点,打响了石梁冬笋的品牌。这个冬季石梁镇村民们卖了2万多斤冬笋,收入比过去足足翻了两三番。”吴志力笑着说。
近年来,天台县聚焦“共同富裕”这一主题,发挥“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示范”两个作用,全面推行“红色村播”。在石梁镇,“红色村播”工作室面向全镇服务,每月制定直播活动计划,确定成员月度工作目标;每季度组织直播培训会,邀请当红主播、电商公司、运营团队进行直播技能的培训。干部变为新主播,手机变为新农具,数据变为新农资,直播变为新农活,石梁镇的冬笋、黄精、铁皮石斛、云雾茶、高山农蔬逐步打开市场,拓展消费群体,不断积蓄“回头客”。
春节过后,高山茶叶即将上市。吴志力正在酝酿新一季的直播活动,着力推广双溪村高山云雾茶品牌“双溪鳞甲”,利用双溪村共富工坊的场地、炒茶设备,稳定茶叶的生产品质,提高客商的收购价,帮助村民在致富路上行稳致远,拥抱“共富梦”。
作者:黄保才 黄微 曹思思 刘斌辉 徐海波 张宁
编辑:王潇莹
一审:陈佳
二审:柳祥宝
三审:黄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