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台媒报道,中国台湾女演员、歌手、主持人徐熙媛(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年仅48岁。


另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1月31日公布的数据,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国内累计流感病例据推算已达到约952.3万人。一些医院和药店受部分医疗机构过度囤购药品造成库存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日前出现流感药短缺的情况。

在日本传染病学会担任流行性感冒委员会委员长的仓敷中央医院副院长石田直认为,“流感正以超过往年的势头急速蔓延,现在已经达到顶峰”。他认为流感猖獗的原因之一是,在新冠疫情下实施防疫措施导致人们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未能形成对流感的集体免疫。而在国内,经历了秋冬季流感病毒高水平活动期后,目前流感病毒活动强度已经有所降低。

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流感等呼吸道病原体活动强度已经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水平已经下降。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尤其对于重症高危人群,它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PART01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流感、普通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普通感冒多是鼻病毒等引起的,症状主要是低热,发热一般不超过3天,而且不伴有寒战,更常见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相比普通感冒,流感患者起病更快,持续时间5~7天,发热以高热更为常见,体温可达39.0℃~40.0℃,常伴有畏寒、寒战,而且全身症状比较重,例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还可能引起病毒性肺炎、心肌炎、神经系统损害等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因此,流感是可以致死的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感染流感后,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耳痛、胃部不适、呕吐、腹泻症状。


PART02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上把小于 5 岁、大于等于 65 岁(也有指南界限在大于 50 岁)、孕妇、产后 2 周内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列为并发症高危人群。健康的中青年人群流感出现并发症风险低,但也不能因此忽视风险。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典型表现是咳嗽伴呼吸困难、呼吸急速(> 24 次/分)、缺氧和发热(> 3 天)。肺炎类型包括:

  • 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

流感发作 3~5 日后仍持续存在高热,以及有上述肺炎表现。

通常很严重,进展可能很快,不积极干预会有生命危险,特别是有肺部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 继发细菌性肺炎

流感症状有所好转(包括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和咳脓痰。

通常出现在流感数天后(7~14 天)最常见,在重症流感中约占 1/3,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往往危重。

  •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性肺炎

参考以上两者,可表现为症状逐步加重,也可表现为短暂好转后加重。

PART03

担心自己感染,

要不要做检测?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流感的传染源

如果你身边出现了流感病人,你近期又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与其密切接触过,又或者开始出现流感样症状,那可以做检测看看自己是否感染了。

一种方法是:做好防护、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做流感病毒核酸或快速抗原检测,两者都适用于流感的早期诊断。去医院的好处是,除了诊断,医生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看是否需要药物介入等。

不过考虑到就诊的时间成本,以及医院内人群聚集、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也可以先在家自我检测,这是另一种方法。

目前市面上有流感相关的检测试剂盒,可以辅助流感的初步诊断,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就好。

PART04

不建议发病后在家“硬扛”

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多数流感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发热在3~5天后逐渐消退。

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先居家观察,其间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可针对高热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部分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应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这部分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不建议发病后在家“硬扛”。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 年龄≥65岁的老年人;

  •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服用免疫功能抑制等;

  • 过度肥胖者,即身体质量指数(BMI)>30;

  • 妊娠及围产期女性。

不属于以上重症病例高危人群,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属于重症病例,建议尽快就诊:

重症病例


  • 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等神志改变,或者发生抽搐;

  •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PART05

现在接种疫苗依然有必要

全程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个人感染风险,减少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对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根据既往监测情况,我国流感冬春季流行期大多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或3月,目前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现在接种流感疫苗依然非常必要。

陈操提醒,流感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2—4周的时间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效果的抗体水平。因此,越早接种越好。如果您或家人尚未接种,请尽快前往附近的接种点咨询并预约。


适用人群、接种方式上,不同疫苗间有细微差异丨自制,信息整理自《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PART06

哪些人需要打疫苗?

目前我国建议的优先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包括:

① 医务人员

②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③ 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者

④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

⑤ 孕妇

⑥ 6~59月龄的儿童

⑦ 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⑧ 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工作人员)

由此可见,建议优先接种人群,要么本身是流感高危人群,一旦感染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要么是由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会接触很多人或者是高危群体。

关于孕妇接种疫苗再多说一句,这是各类社交平台上被问得比较多的问题。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孕妇罹患流感后重症、死亡和不良妊娠结局风险高。为尽可能降低风险,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因此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孕妇便可尽早接种

即使不属于上述优先接种人群,有条件的话最好也接种流感疫苗。《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更是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接种流感疫苗。

疫苗虽不能完全避免流感,在健康成人中,研究估计接种流感疫苗可预防 50%~60%的流感 ,但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不幸感染,接种疫苗可以减轻症状、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当整个人群中更多的人接种了疫苗,群体的免疫屏障也会更牢固,接种过的你说不定就暗中保护到了其他的人。


孝敬父母

订一份大河健康报

发行热线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带回家

各位新老读者: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更新文章。为防丢,建议您:

1.点开大河健康报(id:dhjkb999),点击右上方“三个点”(•••)
2.点击“设为星标”

3.出现“黄色星标”后,以后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您的手机。


关注大河健康报,求医问药健康防治全知道。

动动小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温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扫码入群,获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果壳

部分内容有删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