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壤检测土质分析第三方公司机构列举

北京中测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咨询:188-0133-2430



土壤检测内容涵盖,微生物指标、化学物质含量、物理性质、肥力指标等多个方面‌。

中环检测集团水质检测中心

业务范围包括土壤污染检测、土壤重金属与微生物检测等。

北京安华鼎仕检测技术服务中心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23号院1号楼501室、A201室,可承接各类水质检测、土壤检测、污泥检测业务。

中科环控环境检测(北京)有限公司

是一家经北京市工商局批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具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的综合性第三方土壤检验检测机构。

北京第三方土壤检测机构参照标准:

在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行业标准犹如精准的导航仪,为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规范引导。NY/T 1121—2006 作为《土壤检测系列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涵盖了土壤检测的多个关键维度。
NY/T 1121.2 - 2006 专注于土壤 pH 的测定,土壤的酸碱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电位测定法等科学严谨的手段,能够精准地量化土壤的酸碱度数值。这一数值对于农民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土壤改良措施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蓝莓等作物偏好酸性土壤环境,当土壤 pH 值不适宜时,通过该标准测定后,农民可以针对性地添加硫磺粉等酸性改良剂,以满足蓝莓的生长需求。




NY/T 1121.4 - 2006 着重于土壤容量的测定,土壤容量反映了土壤的紧实程度与孔隙状况。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日益普及的当下,了解土壤容量能够帮助农民合理规划农机的作业强度与深度。比如,在土壤容量过大、较为紧实的地块,过度使用重型农机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与发育,而依据该标准测定土壤容量后,就可以科学地调整农机作业方式,保障土壤的物理性质适宜农作物生长。
NY/T 1121.6 - 2006 聚焦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丰富的有机质能够为农作物提供长效的养分供应,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过重铬酸钾氧化法等专业测定方法,获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为判断土壤肥力水平、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例如,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中,增施有机肥成为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
NY/T 1848—2010 标准是《中性、石灰性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测定》,在农业生产中,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三大营养元素。对于中性、石灰性土壤而言,准确测定其中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关键。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依据该标准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后,农民可以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科学地调配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比例,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为小麦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与之对应的 NY/T 1849—2010 标准《酸性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测定》,由于酸性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中性、石灰性土壤存在差异,其养分的存在形态与有效性也有所不同。该标准针对酸性土壤的特性,规定了适宜的测定方法,满足了酸性土壤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南方的茶园,茶树生长在酸性土壤环境中,通过该标准准确测定土壤养分含量,茶农可以合理施肥,提升茶叶的品质与产量。
NY/T 395—2012 标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全方位规范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在布点采样环节,依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种植模式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采样点,确保采集的土壤样品具有代表性。分析方法上,涵盖了多种先进的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方法,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质控措施则严格把控每一个检测流程,从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到分析测试,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数理统计环节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则以规范、直观的方式呈现监测结果,为农田土壤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林业领域,也有着严谨且完善的标准体系。LY/T 1229—19991 标准《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明确规定了采用碱解 - 扩散法等方法测定森林土壤水解性氮。森林土壤水解性氮是森林植被生长所需氮素的重要来源,通过准确测定其含量,能够了解森林土壤的氮素供应状况。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对于水解性氮含量较低的林地,林业工作者可以通过施加氮肥、种植固氮植物等方式,提升土壤氮素含量,促进林木生长。
LY/T 1232—19991 标准《森林土壤全磷的测定》,规范了利用酸溶 -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森林土壤全磷的方法。磷元素对于森林植被的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起着关键作用。准确掌握森林土壤的全磷含量,有助于林业工作者制定科学的森林施肥方案,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生态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土壤检测的样品采集步骤

采样前准备

明确目的

在采样前,需清晰界定本次采样的目标。判断采样是服务于土壤肥力调查,旨在了解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与分布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施肥依据;还是用于污染监测,以排查土壤中是否存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亦或是为生态研究助力,探究土壤与植被、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只有明确目的,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采样区域、深度以及采样数量,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收集资料

全面收集采样区域的各类相关资料,这对采样设计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具体涵盖地理信息,如地形地貌、经纬度等,了解该区域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不同地形可能导致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存在差异;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土壤的风化程度和水分含量;植被类型,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归还方式不同,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土地利用状况,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还是荒地,不同的利用方式会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土壤类型,如红壤、黄壤、黑土等,不同土壤类型本身的理化性质就有很大区别。

准备器具

准备一系列专业的工具、器材和文具,以满足采样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包括铁铲,用于挖掘土壤;取土钻,方便获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竹片,可用于辅助采集土壤,且不会对土壤造成金属污染;非扰动取土器,用于获取保持原有结构的土壤样品;GPS 设备,精确记录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快筛设备,能在现场初步检测土壤的某些指标;照相器材,拍摄采样现场和土壤剖面,为后续分析提供直观资料;卷尺,测量采样点的相关尺寸;铝盒,用于盛装土壤样品进行水分等指标的测定;样品袋和样品瓶,用于保存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样品箱,方便携带和存放各类采样工具和样品;样品标签,标注样品的关键信息;采样记录表,详细记录采样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情况。



监测点位布设

遵循原则

点位布设需严格遵循一系列科学原则,包括全面性,确保采样能够覆盖整个采样区域,不遗漏任何关键部分;代表性,所选取的采样点能够代表采样区域的整体土壤特征;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按照既定的科学方法进行布点;可行性,考虑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确保在人力、物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完成采样;连续性,对于长期监测的项目,保证采样点位的相对稳定,以便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

选择方法

  1. 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污水灌溉地块。在地块的对角线上,将对角线进行若干等分,在每个等分的中央点进行采样。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污水灌溉对土壤造成的影响,因为污水在灌溉过程中可能沿着对角线方向产生浓度梯度变化。
  2. 梅花形采样法:适合面积不大、地形平坦且土壤均匀的地块。以地块中心为中心,在周围均匀分布四个采样点,形成梅花状,再加上中心一点,共五个采样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有效地代表该地块的土壤情况。
  3. 棋盘式采样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基本完整但土壤不太均匀的地块。将地块划分成若干个正方形,在每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处进行采样,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分布,通过多个采样点的组合,全面反映土壤的不均匀性。
  4. 蛇形采样法:针对面积较大、地形不太平坦且土壤不够均匀,需要较多采样点的地块。按照蛇形路线在地块上依次确定采样点,这种方法能够在较大面积内充分考虑土壤的空间变异性,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确定采样深度

原则上,首先应采集 0 - 0.5m 的表层土壤样品,因为表层土壤是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密切的部分,其性质变化较大,对土壤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 0.5m 以下的下层土壤样品,需根据判断布点法进行采集。建议在 0.5 - 6m 的深度范围内,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 2m,这样可以保证对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全面且合理的检测。同时,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层,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以准确反映土壤的垂直变化特征。

土壤取样操作

表层取样

表层土壤的取样方式较为灵活。可以直接使用铁锹、铁铲或竹片进行取样,将工具插入土壤中,取出适量土壤。也可以使用小铲子,将土壤表面 0 - 15 厘米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混合采集,这种方法能够综合反映表层土壤的整体情况,减少局部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分层取样

  1. 使用土钻进行分层取样时,可采用手工操作或机械操作。将土钻缓慢钻入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待达到预定深度后,将土柱完整地提上,然后根据需要对土柱进行切割采样。例如,若要采集多个深度的样品,可按照一定间隔对土柱进行分割。
  2. 也可以使用铁锹、铁铲等工具挖一个土壤剖面,从下往上依次采集样品。先采集剖面的底层样品,底层土壤受外界干扰较小,能够反映土壤的原始性质;再采集中层样品,中层土壤处于过渡位置,其性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采集上层样品,上层土壤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控制取样量

在各点(层)取样时,一般取 1kg 土样装入样品袋。对于多点均量混合的样品,为了达到所需的土样量,可反复采用四分法弃取。即将采集的混合样品充分搅拌均匀后,堆成圆锥状,然后将其压成圆饼状,通过十字分割法将其分成四等份,任意舍弃对角的两份,将剩下的两份再次混合,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达到合适的土样量。

样品记录与保存

做好记录

在样品采集时,需对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例如,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根系分布等,这些信息对于后续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肥力状况和污染程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附上标签

样品采集完成后,务必在样品袋内外均附上标签。标签上应清晰标明采样编号,以便于样品的识别和管理;样品名称,明确样品所属的地块或项目;采样深度,反映样品取自土壤的具体位置;采样地点,记录采样的详细地理位置;采样日期,便于追溯样品采集的时间;采集人,明确样品采集的责任人。

妥善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立即将其放置在内置冰冻蓝冰的保温箱中,以保持样品的低温状态,减缓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化学反应。若当天无法将样品寄送至实验室,需使用冷藏柜在 4 摄氏度避光条件下保存,避免光照和高温对样品性质产生影响,确保样品在检测前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