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与国际局势中的战略思考自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一年多时间转瞬即逝。起初,许多人都预判俄罗斯收拾乌克兰易如反掌,一个月内拿下基辅、让乌克兰局势尘埃落定似乎是大概率事件。然而,战争的走向远超所有人预期。俄罗斯最初提出去纳粹化、去军事化、中立化三大目标,但如今乌克兰极端主义分子未被消灭,反而在战争中愈发猖獗;军事上,乌克兰不但没被解除武装,还凭借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武器支援,打了几场漂亮反击战,所谓的“中立化”更是无从谈起。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大出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预料。
战争伊始,普京的想法或许和众多网友一样,期望一鼓作气攻入基辅,迅速奠定胜局。但发展至今,俄罗斯能否稳固掌控乌东地区都充满变数,这恐怕是普京始料未及的。俄罗斯人做事风格一贯直来直去,灵活性欠佳。回溯43年前,中国也曾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甚至比当下俄罗斯的处境更为艰难。彼时,苏联百万红军在我国北方边境集结,钢铁洪流距首都仅一小时车程,一旦开战,首都危在旦夕;南方边境,越南在结束二十五年独立战争后野心膨胀,不仅向西吞并老挝、向南侵略柬埔寨,还向东侵占我国南海岛礁,甚至与苏联签订联盟,妄图南北夹击中国。面对复杂局势,邓小平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普京若能深入研读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或许在俄乌冲突中不会陷入如今这般境地。
先看邓小平的战略眼光。当时中国外部压力巨大,可邓小平洞悉局势关键,他指出中国的未来与越南的动向紧密相关。反观当下俄罗斯,北约东扩虽带来压力,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尚不像当年中国首都那般直面巨大威胁。
乌克兰虽叫嚣加入北约,却尚未真正成为北约一员。再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忌惮,根源在于乌克兰拥有4300万人口和苏联遗留的重工业基础。一旦美西方利用这一点,无异于在俄罗斯家门口打造一个军事强国。而乌克兰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乌东地区,所以俄罗斯真正的底线是乌东地区,而非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例如,当初越南与苏联签订联盟协议,中国未立即出手,是因为其尚未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但当越南妄图吞并老挝、柬埔寨,威胁到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安全时,中国果断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同理,若乌克兰在北约支持下妄图夺回乌东地区,俄罗斯必然不会坐视不管。而失去乌东地区的乌克兰,只剩农业经济,即便加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威胁也将大幅降低。邓小平在外交策略上也有大智慧。他访问新加坡时,向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表明想要收拾越南,希望得到新加坡支持。
李光耀拒绝并表示更倾向苏联,背后原因是中国在毛主席时期向东南亚输出革命,导致东南亚各国政府心存反感,对中国的忌惮超过对越南的担忧。但邓小平没有放弃,而是诚恳询问李光耀“你想让我怎么做?”这种主动征求意见、尊重他国立场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实属罕见。相比之下,普京在俄乌冲突前,仅在冬奥会期间访华,未充分倾听德国、印度、阿根廷、沙特、巴西等中立国家的想法,致使战争爆发后国际舆论一边倒指责俄罗斯,仅有中国、印度保持沉默,几乎没有国家敢公开支持俄罗斯。倘若俄罗斯在处理乌东问题上,允许乌东独立加入俄联邦,将战争性质转化为乌克兰内战,国际舆论环境或许会好很多。再看战争策略,邓小平对越自卫反击战秉持有限时间、有限规模的原则。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越自卫反击战便是如此。当时越南首都河内离中越边境近,若中国动用两个军团趁越南主力深陷柬埔寨时进攻河内,并非没有可能,但即便受挫也能及时收手。倘若战略目标是占领越南,战争胜负便难以预料,因为实战中发现越南军队的韧性远超预期。
俄乌战争初期,普京若能先在乌克兰境内寻找易攻克目标,获取第一手情报后再制定后续作战计划,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此外,文章中提及印度,其自独立起野心勃勃。开国元勋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成为强大国家,要么销声匿迹。为实现大国梦,印度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发动与邻国的战争,1962年的惨败让印度意识到与大国的差距。此后,印度将拥有核武器视为迈向大国的门槛,1998年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印度还妄图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极,发起不结盟运动,企图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进而统一非洲,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比如在毛里求斯,印度裔曾在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南非也有印度裔获曼德拉信任担任高官。凭借在非洲的影响力,印度从1992年开始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虽在2021年的投票中获得193票中的184票(其中非洲国家支持票占一半),但最终仍被否决。毕竟,五常地位不仅取决于国力,更源于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印度要实现野心,还有漫长道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