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
再怎么高质量的玉石,要是不经过打磨,终究无法成为精美的玉器。打磨,是让命运发生“质变”的前提条件。
人也是如此。再怎么有天赋、有潜力的人,也需要被打磨,才能变得更好。可见,经风雨,见世面,这是必须的。
不经历风雨,就不可能见彩虹;不去见世面,就无法逐渐清醒、觉悟,愈发成熟。成熟的过程,始终是痛苦的。就像是“浴火重生”一般。
一个人,要是吃过大苦,见过大世面,都有这些成熟的心性。
一、不对任何人有期待。
不成熟的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希望某某人可以拯救我,帮助我。
问题是,别人凭什么拯救你呢,别人凭什么帮助你呢,你是别人的什么人呢?
比如说,你是村民,却希望村长来帮助你。村长又不是你的至亲家人,别人干嘛要帮助你呢?别忘了,村长也有老婆、孩子、亲戚的。
比如说,你是员工,却希望老板大发慈悲。老板又不是你的至亲家人,别人干嘛要对你大发慈悲呢?上级剥削下级,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
越是幼稚的人,越会期待太多,把希望都寄托到别人的身上。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靠自己,别人都靠不住,也不会让你来靠。
妄想“被人拯救”的想法,始终是无法实现的。正如《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所言:“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数。”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不如别再期待,只专注于自己,还能减少伤害。
二、半精明半糊涂,凡事不较真。
小孩子心性幼稚,总是容易较真。不是对这些人较真,就是对那些事较真。
较真到最后,要么得罪了别人,要么触犯了忌讳,反正吃亏的不是别人,而是过分较真的自己。越是较真,越是处境艰难。
人情社会讲究什么?就一点,半精明半糊涂。遇到大事,那就需要变得精明能干一点。而遇到琐事,或者某些不可深究的事儿,就需要装糊涂了。
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一种“保身”的策略。你不懂得装糊涂,麻烦就会找上你,何必呢?
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说得再深入一点。你知道某些大人物的事儿,难道你就要去较真吗?要是较真,别人收拾你可是轻轻松松的。
生活中的琐事也是如此。琐事多如牛毛,可以较真的过来吗?无法较真过来。既然如此,不妨一笑置之,当不知道就行了。
人,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糊涂,而需要“中和”。该精明时精明,该糊涂时糊涂,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看透人性心理,不再掏心掏肺。
人在江湖,不可避免要接触到“黑白交织”的人性。
人性,既有良善的一面,自然就会有奸恶的一面。有些时候,是奸恶的一面,多于良善的一面。小人,就是比君子要多。
所信任的朋友,有可能会在背后捅刀子;所深爱的伴侣,有可能会大难临头各自飞;所在乎的人与事儿,有可能会选择背叛。
肯定有人会说“我不相信”。于是乎,继续跟别人掏心掏肺,继续认为别人是好人,继续觉得人性只有善良,而不会有奸恶。
如果不出意外,这些人都会被毒打。其实,这是好事。唯有被生活毒打过,才能搞清楚生活的真相。
人教人,教一百遍都不懂。而事儿教人,一遍就让人印象深刻。南墙撞得多了,再怎么榆木脑袋的人,都会清醒过来。
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跟任何人打交道,都需要有所保留。
四、接纳一切,允许一切发生。
苏轼写过一首千古名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的一生,始终是曲折不堪的,被贬是常态。对此,苏轼接纳了,还认为这是自己的聪明害了自己。于是乎,他接受了孩子的平凡。
逆境,不是你讨厌,它就会消失的。对于逆境,苏轼只有一个态度,该吃吃,该喝喝,该做啥做啥,不把它放在心上。
什么是强大?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接纳一切,允许一切发生,而不会怨天尤人,只是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或喜或悲,无法接纳生活的一切。平凡,无法接纳;逆境,无法接纳;庸俗,无法接纳;不公,也无法接纳......
什么都无法接纳,那如何活下去呢?真正的成熟,并非排斥,而是《道德经》中谈到的“和其光,同其尘”。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我们只能承认现实,接纳一切。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