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的西部有一片高原,名为阿拉善高原。这里西起马鬃山、东到贺兰山、南到甘肃、北接蒙古,面积达到了25万平方千米,比大部分省份都大。这片土地十分干旱,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沙漠面积占据了高原的三分之一。但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穿越河西走廊后流入了阿拉善,给阿拉善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形成了一个个水草丰美,绿草如茵的绿洲。


由于阿拉善高原的气候不适合农业发展,因而历史上活跃在此的都是游牧民族。秦汉为匈奴、南北朝为柔然、隋唐为突厥和回纥、两宋为党项,之后就是蒙古了。一般情况下,农耕民族会认为阿拉善地区是不毛之地,因而基本不会迁徙到此,中原王朝也基本不管理此地。历史上的汉族中原王朝基本很少控制这里,只有在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候才能在弱水河沿岸设置一些据点和屯田。

到了清朝,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西套,也就是河套以西之地。那么清朝是如何将此地纳入版图的呢?

西套地区原本是漠南蒙古鄂尔多斯部的领地。明朝末年,为了征服漠南蒙古,后金大汗皇太极几次对林丹汗发动战争,最终让漠南各部臣服于后金。1635年,皇太极在漠南推行盟旗制度,正式对蒙古进行了行政管辖,当时的鄂尔多斯部被设为了六个旗。因此,清朝早在1635年就将阿拉善纳入到了版图之内,不过后期又有变动。


1649年,蒙古鄂尔多斯部内部出现了内乱,原本游牧在阿拉善高原的额琳沁、阿喇克鄂拉等部就转而移牧于河套地区。如此,西套地区就几乎变成了无人区,名义上虽然还属于清朝,但清朝却无法管辖到这里。

1671年,噶尔丹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领袖。他即位后就极力加强集权,四面扩张。他首先击溃了其叔楚琥尔乌巴什,随后又在1676年击败了鄂齐尔图车臣汗。鄂齐尔图车臣汗与楚琥尔乌巴什的余部收到噶尔丹的排挤,一部分西迁到了伏尔加河下游,一部分东迁到了阿拉善高原。

从1677年到1689年,卫拉特内部先后有四批五支部众东迁到了西套地区。按照现代的说法,这些人就是难民。这些卫拉特人涌入西套后,不断在西北劫掠,也给清朝带来了一些隐患。而噶尔丹得知他们东迁,也准备东征。这件事情处理不当,就可能让西套地区落入噶尔丹之手。


当时,康熙皇帝亲政不久,先是忙于镇压“三藩之乱”,后又集中精力对付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因而在西北就不着急为噶尔丹开战。当时理藩院提出将这些卫拉特移民迁徙到乌喇特部一带(内蒙古中部),但康熙皇帝认为应该就地安置,使之成为抵御准噶尔的屏障。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给东迁的卫拉特人分发粮食和牲畜。如此,这些卫拉特人就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史称“西套卫拉特人”。

1697年,康熙皇帝正式下令在西套地区设“阿拉善厄鲁特旗”,这标志着清朝正式在阿拉善高原设置了行政管辖机构。


康熙皇帝安置卫拉特难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些卫拉特人得到了清朝的安置,接受了清朝的救济,生活安定了,物资充足了,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他们驻守在原来的无人区,为清朝看守河西走廊。他们和噶尔丹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噶尔丹进攻河西走廊,他们必定会全力抵抗。此后,准噶尔汗国的确没有从河西走廊进攻内地。

后来清朝多次出征准噶尔汗国,西套卫拉特人也是积极参战,为祖国的开疆拓土做出了自己应所能及的贡献。文献记载他们“辄以所部为军锋”,“披坚执锐,以为一时之盛”。

1753年,乾隆皇帝又再此设置了土尔扈特特别旗,安置没有西迁的土尔扈特人。1771年,在东欧游牧的土尔扈特部被沙俄压迫,被迫东归。当时准噶尔汗国已经灭亡,天山南北都纳入到了清朝版图。土尔扈特部回归后,乾隆皇帝将之安顿在西北的各个地区,其中一支被安置在了额济纳旧土尔扈部之内。


从此以后,卫拉特人就成为了阿拉善高原的主体居民。直到现在,蒙古族依然占据了阿拉善盟28%的人口,蒙古族中的大部分是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科伯尔蒙古、喀尔喀部四部分构成,其中前三者都是清朝安置的卫拉特难民后裔。

清朝时期的阿拉善蒙古人除了进行游牧之外,还开发了阿拉善的盐业。1736年,阿拉善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开发了吉兰泰盐湖,清朝规定每年征税6.3万两,其中8000两留给阿拉善旗,其余5.5万两上交给国库,这恐怕是历史上阿拉善高原给国家缴纳有规模赋税的开端。1760年,乾隆皇帝允许阿拉善旗哈拉津陶力盐销往绥远、包头、萨拉齐、太原、郑州等40多个州县。可见,卫拉特人也为边疆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3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