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东风吹霜尽

万物迎新是立春

2月3日

农历正月初六

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


立春为“四立”之一,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

有许多传统习俗

  1. 躲春

    立春这天,由于气候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不利,甚至影响一年的气运。因此,出现了躲春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应避免口舌之争,保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的态度,迎接新的一年。

    打春

    在立春日举行“鞭打春牛”仪式,以迎接立春。这一仪式源于古代农耕社会,通过打春牛的方式,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

    咬春

    立春日,人们会购买萝卜并食用,以此象征咬春。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寓意新的一年里日子能过得红红火火,丰衣足食。

  2. 踏春

    在早春时节,人们会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进行各种游戏,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报春

    立春前几日,有人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一边口唱赞春词,挨户送一张春牛图。被送人家相赠几个小钱,称为报春,意为报知春已到来,须抓紧春耕。

    接春

    在闽西三明市客家地区,有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

  3. 戴春鸡

    为讨吉利,人们会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佩燕子

    在长安、关中一带,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

一切美好如约而至

愿所求皆所愿

所盼皆可期!

来源 |仪陇融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