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第一章 总论译文

在中医的世界里,药物被巧妙地分为了上、中、下三品,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首先,上品药物有一百二十种,它们是家里的“君主”,主要负责滋养我们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相呼应。这些药性温和,没有毒性,长期服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你想要身体轻盈、精神饱满、青春常驻,那就得靠这些上品药物来帮忙啦。

接着,中品药物同样有一百二十种,它们是家里的“大臣”。这些药物能够调养我们的身心,有的无毒,有的略带毒性,但只要用得恰当,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当你想要预防疾病、补充身体亏虚、增强体质时,中品药物就是你的得力助手。

再来说说下品药物,也是一百二十种,它们是家里的“辅佐”和“使者”。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与大地的气息紧密相连,多带有毒性,因此不能长期服用。但当你需要驱除寒热邪气、消散体内积聚、治愈顽疾时,下品药物就能大显身手了。

在用药时,中医讲究“君臣佐使”的搭配原则。就像组建一个团队,需要有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君药),几个得力的助手(臣药),以及众多各司其职的成员(佐使药)。一般来说,一个方子中会有一个君药,两个臣药,五个佐药;或者一个君药,三个臣药,九个佐使药。这样的搭配,才能让药物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此外,药物之间还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等复杂关系,就像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用药时,我们需要根据药物的这些特性来合理搭配。比如,有些药物需要相互辅助才能发挥最佳效果(相须、相使),而有些药物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相恶、相反)。如果遇到有毒的药物,我们可以用能克制它的药物来制约它的毒性(相畏、相杀)。

每味药物都有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之一,以及寒热温凉四性,并且有是否有毒之分。同时,关于药物的采集处理方法,如阴干暴干的具体时间、生熟状态、产地真伪及新旧程度等,都有其特定规则。

药物的形式多样,有的适合制成丸剂,有的适合散剂,有的适合煎煮,有的适合酒浸,还有的适合熬膏。有些药物兼具多种用途,但也有一些不适合入汤或泡酒,应当根据药物特性正确应用。

治病时,首先要明确病因,把握病情变化。如果五脏功能未受损,六腑运作正常,血液运行顺畅,精神状态良好,那么服药后必定见效;反之,若病情已经加重,治疗效果则会减半;一旦病势发展过快,生命就难以保全了。

使用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进行治疗时,初始剂量要小如小米粒大小,症状缓解即停止加量。若症状未见好转,可逐步增加剂量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治疗寒性疾病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热性疾病则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对于消化不良的情况,可以采用催吐或泻下的药物;面对鬼注蛊毒,使用专门的解毒药物;针对痈肿疮瘤,使用外敷的疮药;风湿病则需要使用祛风除湿的药物。不同的病症应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病症位于胸膈以上者,建议先进食再服药;病症在心腹以下的,则先服药再进食;四肢血脉问题,最好空腹并在清晨服用药物;而骨髓相关的疾病,则应在饱腹状态下并在夜间服用药物。

主要的大病种类包括中风、伤寒、温疟、中毒、霍乱、腹部肿胀、水肿、肠炎腹泻、大小便不通、贲豚症、呼吸困难、咳嗽呕吐、黄疸、消渴症、体内积水、饮食停滞、硬块积聚、惊恐癫痫、附身怪病、喉咙痛、牙齿疼痛、耳聋眼盲、创伤骨折、皮肤感染、痔疮、甲状腺肿大、男子五劳七伤、身体虚弱消瘦,女子带下崩漏闭经等,这些都是大致的分类和基本指导原则。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来源:《神农本草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