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一边努力践行对孩子的正念反馈,一边辅导帮助一些家长努力走出对孩子的控制与想要改变孩子的想法。

在身份上,我既是一个家庭教育辅导老师,又是一个高二孩子的妈妈,同样面临着孩子成绩断崖式骤降几百名,是否能重补上来的考验。

就目前来看,孩子的对学习落地虽然不及预期,但比以往假期学习的时长和写作业质量都高一点。



截止到昨天晚上为止,布置的化学和英语卷子已经完成,物理卷子还剩下2套,最让我欣慰的是物理能沉下心去写了,这比之前写两题就跟烦躁到写不下去的状态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状态回归了,就只剩下努力了。用孩子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这个寒假真是超级努力了,我都提前把作业快写完了,之前我压根都不写。

虽然听见孩子这些话,有想揍他的冲动,但也得承认确实如他所说。

平复自己内心的落差,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我家娃是个懒娃,我不能拿他跟别人努力娃相比,只跟他的昨天对比就好了。他做不到我心目中的不亚于任何的努力,那是我的期待,并不是他的期待。

在孩子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或者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时,我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

将问题的重点转移到我身上,而不是盯着孩子不变。

所以,我很不容易长时间的内耗和纠结,也不会因为孩子不够努力或没有别的孩子勤奋,而让自己不平衡,或者觉得我的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这样。

应该心理,会让家长的心情和情绪长期陷入震荡和反复纠结之中。

在我辅导家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非常焦虑和纠结的家长,每天都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每天都随着孩子的悲喜而情绪跌宕。

用家长的话说:

只有孩子开心了,我才会开心。只有孩子去学习了,我才不会担心。

可是家长却不知道的是,正是家长对孩子太用力了,照顾太多了,操心太多,完全活在孩子的全世界中。



才有了家长无比的纠结和忐忑,才会每天都揣测孩子心里怎么想?孩子会怎么做?孩子怎么才能上进?

想着想着,无意识和潜意识就聚焦在如何改变孩子的行为以及如何说孩子才能勤奋和努力?

父母越对孩子用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与呵护,不是宽容与理解,而是窒息和内疚感。

父母只要见孩子稍微开心一点,就立马想要去试探或揣测孩子,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自顾自的按自己的要求又来控制孩子。

可是父母对孩子的这些小心思,早就被孩子尽收眼底,除了让好不容易维系起来的关系翻车,什么也不剩下。

嘴上说着尊重和理解以及包容孩子的父母,行为和想法却很诚实,那就是: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我不要孩以为,我要我以为。我要努力让孩子按我设定的轨迹,按我为他好的旅途走下去。

父母用力越猛,越对孩子的要求越多,越想改变孩子,孩子越不愿意提及学习,越叛逆和玻璃心。

这里有一个重点是父母没有做到课题分离,哪些是孩子的课题?哪些是家长的课题?哪些是家长能管的?哪些是家长管不了的?



那些陷入内耗和厌学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过度干预太久的结果,父母一次次的越界,一次次强烈的控制欲,一次次将自己的负情绪施加于孩子的过程。

才有了冰冻三尺,摧毁了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因为父母从来不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从来不允许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

爱得太多,操心过度,给得太满,会让一个原本上进的孩子退缩,变成一个又自负又逃避的人。

太着急的父母,太想解决所有问题的父母,太想掌控孩子的父母,越是会坑苦孩子。

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结出果子,也不是所有用力的爱,都能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父母太焦虑,太纠结,太想改变孩子,是最坑孩子的行为。

有时父母嘴上说着我要接纳孩子,我对孩子放下了期待,但一旦你因为孩子有忐忑、有痛苦、有纠结、有绝望和千方百计想要纠正孩子时,要求与控制已经蔓延了。

父母放下期待,放下焦虑,放下改变孩子的欲望,放下掌控感,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也是一场漫长的自我修炼。

别想着明天我要给孩子什么,多想想此时此刻想让自己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与积极乐观,赋予自己什么。

父母坚持改变自己,优化自我,其他什么都不用做,你的孩子就慢慢改变了。这是行为影响行为的神奇与魔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