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图开启2025立春)

乙巳年 / 壹 立春

2025年2月3日 - 2025年2月17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春之始也



四时轮替以“春”为首,万象更新以“春”为始,春之始谓“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万物闭藏的冬季终于结束了。在人们心目中,它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耕播种的时间符号,那可换装为春衫薄衣的暖意仿佛就在眼前了,人的精神也抖擞了起来。


江南立春却未入春,所谓“细风先动柳,残雪不藏梅”(北宋吕夷简《江南立春》),春寒料峭,风冷依旧,田野里还十分干净,去年留下的稻桩蒙着白霜散落在土地上,偶尔有鸟雀在上头跳动几下。然而人们的“春心”早已按捺不住了,俗语云“年大不如春大”,各处春季活动十分热闹。

清人吴梅颠《徽城竹枝词》记道:“正月十三三月十,江村看罢又槐塘。争奇斗异做春事,人海人山奔若狂。”此时,人们最关心的事还是不误农时、及时耕种,于是立春的大部分活动都围绕“劝春”展开。


迎春鞭春牛,农时不可误

旧时,立春的前一日,清晨天色尚未全亮,江南市镇中便出现了一支队伍。队首有全副仪仗、鼓乐开道;队中是州、县长官率领府衙所有属僚,皆着官服,甚是庄重;队尾是打扮得花团锦簇的伎女、乐工和各种各样的戏班、杂技班,声歌杂沓,服彩鲜明,并有农人手执农具,浩浩荡荡地往城镇东门外而去。这便是清人褚人获《坚瓠集》中所描绘的吴中地区立春迎春的场景。

迎春的队伍来到东郊,迎接早已安置在那里的芒神和春牛。芒神,是春神;春牛,大都是泥塑的牛,清代晚期以后也有用纸牛或者活牛作为春牛的。主祭宣读祭文,上祭品,行叩拜之礼,一系列仪式完毕,迎春队伍便热热闹闹地将芒神、人们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他的到来。蕴藉了一整个冬天的生命力似乎也将随着他的降临而勃发,春的气息渐渐弥漫开来。


历史上,江南地区的一些地方官还会在府堂内举行鞭打春牛的“鞭春”仪式。父母官或是当地声望极高的长者手持彩鞭,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一道“春耕令”便由此颁布,象征着一年农事的开始。然后,春牛便会被情绪高涨的人们打烂,塑牛的土块散落一地,农人们争着拾取,拿回家去放入蚕室,据说此春牛之土“其家宜蚕,亦治病”。

芒神也好,春牛也好,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也时刻提醒着农人“不可误农时”。人们对此寄予了丰收的企盼。


咬春卖春困,春酒介眉寿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孕育,田野山间许多菜蔬、果物开始破土而出。俗话说“不时不食”,古人于立春日吃萝卜,称为“咬春”。除了萝卜,还有青菜、春饼、春卷等都可以“咬”。

旧时,江南人立春多食春饼,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至于当时春饼的样子,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描述为“饼薄形圆,裹肉脍及野菜熟之”,食用时便使用圆形的饼皮包裹着肉糜或是蔬菜一同吃。春饼饼皮雪白,被烤得热乎乎的,裹着菜丝,咬在嘴里,脆脆生津,实在诱人,邻里之间相互馈赠,以为上品。


如今江南春饼倒是不多见,人们似乎更爱吃春卷。正月里,当一盘子炸得金黄、垒成小山坡似的春卷端上桌子时,馋嘴的孩子们便会一拥而上,急不可耐地捞起一根往嘴里塞,同时又被烫得直吹气。这样的场景也许至今还留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吧!

春卷的吃法与春饼相似,也有人认为它是由春饼演变而来的。江南人春卷吃得讲究,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裹着炒熟的馅儿,一层一层卷起来,两头一叠,裹得好像一个小枕头,然后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荤素皆宜,咸甜两便。炸成金黄色的春卷一根根垒在那里,犹如金条一般,于是在立春日摆上一盘春卷又有“黄金万两”的寓意。扬州春卷是江南名点,皮薄酥脆、鲜香美味,一年四季皆可食用,清代有人曾称赞它说“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林苏门《春卷》)。好一个“春到人间一卷之”!萝卜丝馅儿、韭菜馅儿、豌豆馅儿、春笋肉丁馅儿等等,各色时鲜食材无不可入卷,真是满口“春意盎然”。

春日风和日丽,人们常有慵懒乏力、困倦欲睡的“春困”之感。旧时苏州一带,小孩子们便会玩起“卖春困”的游戏。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春困二绝》,诗前小序云:“吴俗,立春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立春一早,孩子们互相呼喊“春困”,若是谁答应了,春困就被“卖”给了谁,这样一来,自己的春困也就消解了。不过,南宋诗人陆游《开岁》诗中又有“卖困不灵仍喜睡”之语,可见此举实际上并不灵验,只是孩童之间的戏耍欢闹。

清代时,江南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春字歌》,通俗亲切、朗朗上口,歌词为:“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连续八个“春”字,音韵流转之间,颇有春之灵动。其中提到春酒,即为冬酿春熟之酒。《诗经·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秋季收割的稻谷便用来酿造春酒,用春酒可以祝福老人长寿。


江南产酒,尤以黄酒为佳,此酒不似白干“性情火暴”,也不像米酒“浑白暧昧”,更不像紫红色的葡萄酒,黄酒那琥珀色的酒汁自带甜味,缓缓入喉,一幅孔乙己在绍兴咸亨酒店老木柜台上一碗黄酒就着一碟茴香豆的图景便在脑海中缓缓展开。黄酒以糯米为原料,是典型的发酵酿造酒,整个酿造过程始于立冬开耙,止于立春开榨,若是算上前前后后的辅助工艺流程,则要跨越两个年份。酒谚“缸边冻得十指僵,换来开春老酒香”,说的便是此意。立春前后,酿黄酒师傅们开始忙碌起来,酿造中的“春场”或是“春榨”工作便开始了。他们要对去年立冬以来在风霜雨雪中经过百天缸酵、坛酵后的带糟酒坯逐一开缸检验,将发酵后的酒糟酒液装入干净的布袋中,压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汁。如今酒厂的车间里多使用压榨机分离酒液与酒糟。榨酒后,酒液还要经过过滤、澄清、杀菌后再次封坛,储存一年以后便可开饮。

旧时,家家都能做酒,不过家庭制酒全凭感觉,口感时好时坏,于是乡人们便将自家最好的酒装入涂成朱红色的酒坛里,以此酒用于宴客,俗称“元红”,意即“好酒”。至于那些口感稍差一点儿的,便留给自家人喝了。除此之外,黄酒还有加饭、花雕和善酿几种。虽然“元红”背后也没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但江南人家好客重礼之俗颇让人心生暖意。


元宵闹花灯,年异岁不同

立春邻着元宵,节气的习俗活动便在琉璃灯的彩光中被展现得越发精彩了。元宵,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俗谚有“正月半,龙灯看”之语,在民间又有“灯节”的俗称。明清时期,江南人家多于正月十三夜里,在厨房悬挂灶灯,放置香烛瓜果,供奉先人遗像,如此持续五夜,直到正月十八“落灯”。这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庙宇瓦舍更是灯火辉煌。

苏州在两宋时已是江南重镇,元宵灯会规模在诸郡中首屈一指。

北宋元宵灯会为五天,南宋理宗时增为六天,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八日。明末《帝京景物略》中考证:“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乾德五年,太祖诏曰: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北宋元宵灯会比唐代增加了两天。又云:“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祐三年,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苏州灯会延续了这一传统。顾玉振《苏州风俗谈》中载:“旧历正月十三日,谓之上灯。正月十八日,谓之落灯。上灯后,落灯之前,谓之灯节。”


元宵灯节前,苏州在腊月已开有灯市。所谓灯市,是围绕着元宵灯会而形成的买卖市集。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总序中讲道:“风俗尤竞。上元一月前已买灯。谓之灯市。”在腊月的灯市上,苏灯竞相登场,人们争相购买。范成大《灯市行》中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讲到由于苏城自古繁华,人们都喜爱元宵灯会,所以“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范成大诗注中载:“腊月即有灯市,珍奇者数人醵买之,相与呼卢彩胜者得灯。”在灯市上如遇到心仪的苏灯,要以“呼卢”这种博戏的方式由赢者方能购得。灯市往往有两种功能,即白天的市集和晚上的灯会。《帝京景物略》对其功能作了形象的描述:“灯市者,朝逮夕,市也。夕逮朝,灯也。”


正月十三开始的元宵灯会更是火树银花,笙歌燕舞,热闹非凡。每条里巷小弄都挂有长灯,灯上题有吉祥祝福语句,衙署的门上多以绢灯或琉璃灯来照映题额,家家户户都悬灯祈福。“小家厖独踞,高閈鹿双撑”,普通人家挂的是小型犬灯,而大户门第悬挂的是一对鹿灯,范成大形容道:“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成。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城中灯会上有街乐助兴,郊野乡村也有社火表演。苏州是水乡,街巷中有划旱船夹道竞渡,船上则在灯光映照下有船戏演出。船桅星灯如串,宛若长龙;桥上桥灯点缀,倒影成月,正所谓:“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讲的就是水陆互动的场景。


宋代苏灯制作技艺已名扬海内,《吴郡志》载:“上元影灯巧丽,他郡莫及,有'万眼罗’及'琉璃毬’者,尤妙天下。”宋代苏州,经济繁盛,社会稳定,手工业发达,苏灯为皇室所推崇。《乾淳岁时记》讲到都城灯会时云:“灯品至多,苏、福为冠。”又云:“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在苏州本地,最受大众欢迎的当属琉璃球灯和万眼罗灯。范成大《灯市行》中载:“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在腊月灯市上,这两种灯就已上市并为世人争购。所谓万眼罗灯,又名罗帛灯,“以粹罗红白相间砌成,工夫妙天下,多至万眼”;琉璃球灯就是“叠玉千丝”的珠灯,五彩如玉,流苏千丝,尽显华贵之气。这两种灯制作耗时耗力,通常在腊月就开始制作了,但售价昂贵,不是一般百姓能承受的。不过即便如此,杭州的富户们亦早早下了定金,于冬至前就已经采购停当了。难怪南宋词人姜夔曾感叹“好灯须买不论钱,别有琉璃价百千。都下贵人多预赏,买时长在一阳前”(《观灯口号》)。


立春三候

节气是一个时间点,两个节气之间为一个时间段。立春节点后的十五天,我国古人以每五天为一段,将其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一候“东风解冻”。这里说的是立春后之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回春,土壤开始解冻。这里的“东风”,是一个代名词,泛指带着阳气的温和之风,祥和之气。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春节气氛,但此“春风”也正是立春的“东风”。此时说东风“解冻”,在仍处冬季状态的地区虽显过早,但无疑也是一种象征与趋势,表的是阳气的回升。据说曾有古人在地上挖一个坑,将羽毛放入坑内,以羽毛从坑内升起之状,观察立春节气的到来。大地上的冬天景象可能让我们看不到立春的迹象,但如果挖开土层,你就会发现草根端芽或多或少的萌发。

二候“蜇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这里说是又五日后,蛰居冬眠的虫类感受到大地回升的阳气,慢慢在洞中苏醒。当然,蜇虫的苏醒“始振”,也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蜇虫,对气候的反应存在着差异,起始反应更不仅仅限于那五日。南方的蜇虫已经出洞生活了,北方的蜇虫此时还困眠在冻土层的下面。

三候“鱼陟负冰”。陟,登高、上升之意。古人解释说:“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这一候的大意是,再过五日,水里的冰开始融化,一直潜伏在水底过冬的鱼儿上到水面游动,那些尚未完全融化的小冰块,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似的漂在水面。


苏州园林里的立春

春意涌动,希望抽枝,大地阳和而暖气生。

立春日相携游春,园林中花蕾蔓发,草木初萌,正历一场肃穆玄冬向富丽春色的过渡。

为春日做足一整个冬天的准备,园林和你都将以崭新的面貌,为乙巳年的四季启幕。















热热闹闹地过了正月十八,落了灯,年节也算是过完了,春光也越发明媚了。从立春开始,人们迎春、祭春神、“咬春”,在春寒中开启新的一年,等待着温暖的春天降临江南大地,正是“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年大吉。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侵权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