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日至2月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节日起源

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相关记载,立春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立春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

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节日习俗

1

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2

踏春

立春,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立春祭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生活起居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审慎,不能突然减少服装。

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如自然界一样,需要舒展畅达。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易发时期,包括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注意居室空气的流通,适度开窗通风换气。


在立春时节,很多人都会因为接触外界的过敏源而导致肌体出现一些过敏反应,从而诱发哮喘、鼻炎等季节性过敏疾病。立春前后,春风拂面,此时正是人们到户外走一走的好时节,但是不少人都会对花粉过敏,因此在外出时要避免近距离接触花粉。

节日意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它象征着万物复苏与生长,意味着新的轮回开启,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无限希望。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预示着阳气上升,气候变暖。农事活动也自此开始,对于农业大国中国而言,立春是春种的重要时节,代表着新一年的辛勤耕耘与期盼丰收。

立春时节,总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奋发向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